这两天在网上看沙白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我平时特别注意健康的生活,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也在经历这种生不如死的痛苦,我是非常希望可以自己掌握选择死亡的权利的。
现在网上的探讨里,安乐死被跟“自杀”划上了等号,起初我当然觉得非常不可理喻,安乐死的前提是现代医学已经无法缓解病人的痛苦,在病人生存质量极低。
但我仔细想想,自杀的人通常被我们认为是“软弱”和“逃避”,但事实上她们很可能在经历着我们无法理解的极其剧烈又无法缓解的痛苦。某种程度上来说,两者的本质其实又是一样的。
无法共情这些痛苦的指责很轻易,自杀是对这个不负责,对那个不负责,但是真正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为了所谓的应该的“坚强”,只能默默忍受痛苦?
很少人真的能够花足够多的时间帮助他们解决痛苦,且不说互联网毫无意义的安慰,这其中更包括他们的父母、朋友、亲人。很多人担心沙白的经历会给青少年不良引导,但事实上一个从小情感充盈的孩子很难受到这样的“蛊惑”,那些真正选择自杀的青少年往往都伴有被忽视被孤立的情感缺失,但我们怕他们被“蛊惑”,却从不真正倾听他们的声音。
所以我们讨论自杀,讨论安乐死,从来都不应该停留在讨论“对不对”。因为一个正常的人都不会轻易赴死,我们该讨论的,是如何才能帮助那些一心赴死的人去缓解痛苦。这比判断对错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真心,付出真实的努力,远比动动嘴皮子指责别人难得多。
#上海女子赴瑞士安乐死##新星闪光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