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郭沫若和吴晗强烈建议挖掘万历皇帝陵墓,国家思索一番同意,可打开陵墓中的棺材后,万历皇帝的龙袍遇见空气之后迅速氧化、变黑,其余珍贵文物也在一定程度受到损害,自此之后,国家再也没有主动发掘帝王墓。 “他们这般举动,和盗墓贼孙殿英无异!” 当得知郭若莫和吴晗是那起挖掘古墓的“倡议者”时,众人对二人的指责更是甚嚣尘上,因为那次挖掘古墓的经历实在称不上美好。 古墓当中的文物在地下封存了数年,早已经“习惯”了地下的温度、环境,若是贸然被挖掘出来,尤其是在技术不过关的情况下,对文物的损害十分巨大。 郭沫若作为一代风流才子,其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着十分耀眼瞩目的成就,更是当时十分具有声望的考古学家,可因为挖掘万历皇帝陵墓定陵的失败,让郭沫若的声誉受到了严重影响。 定陵建于公元1584年,距离郭沫若提倡挖掘陵墓的时间,整整相隔了372年,皇帝陵墓不仅历史悠久,其中的文物藏品必定数不胜数,所以挖掘古墓之事更应当慎重再慎重。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是明代十三陵之一,地址位于北京大屿山东麓,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有考古学家将目光放在了发掘古墓上面。 希望借此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不过最初一些考古学家的目的并不是定陵,而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朱棣作为明朝的第三代皇帝,发掘朱棣的陵墓显然更具有研究明朝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不过当时发掘陵墓的技术有限,再加上考古学家虽然有发掘朱棣陵墓长陵的想法,却没有找到进入陵墓的入口,不得不放弃发掘长陵。 其实,当时考古学家也有着另外一个想法,发掘陵墓之后,对陵墓进行一定程度的修缮工作,定陵建立的时间较长陵晚一些,保存的更为完好,于是一些考古学家综合以上因素选择发掘定陵。 历史中定陵一共遭受了三次“破坏”,第一次破坏是来源于明朝末年李自成的焚烧;第二次破坏源于清朝的权臣多尔衮;第三次破坏也是最严重的一次,便是郭沫若和吴晗等人倡议的发掘定陵。 当时郭沫若和吴晗等人想要将定陵当中的文物发掘出来进行保存,同时对定陵进行修缮工作,只是最终的结果却事与愿违。 另一边,也并非是所有的考古学家都赞同在那样一个时间发掘定陵,毕竟当时的考古技术并不是十分成熟,一些考古学家认为若是发掘不当,可能会对定陵造成“灭顶之灾”。 但当时郭沫若想法十分坚定,郭沫若当时在文学界、考古界都享有盛名,因此郭沫若和吴晗便提出倡议,国家也认为发掘定陵十分有意义,便应允了。 当郭沫若和吴晗等人带领一众人进入到定陵的内部时,他们皆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原来皇帝陵墓不仅仅是皇帝的埋骨之地,更像是一个缩小版的“皇宫”。 其中的建筑、布局等都与皇宫之中十分相似,而且看起来金碧辉煌,其中还有大量的文物,那些文物年代久远,十分具有参考价值,为考古学家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定陵当中最为显眼的便是明神宗朱翊钧的棺材,棺材十分奢华,在定陵的中心位置,众人发现之后便迫不及待前往,他们合力打开棺材,只见棺材内部明神宗的尸体只剩下一具骨架。 不过明神宗身上的龙袍却颜色十分鲜艳,上面的五爪巨龙栩栩如生,让人眼花缭乱,可正当众人被眼前的景象震惊时,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一幕。 龙袍在接触到空气之后迅速氧化、变黑,再没有了之前的光彩,而陵墓当中的文物也因为氧化看不出原本的颜色,原本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变成了一片灰白…… 看着眼前的场景,郭沫若和吴晗眼中皆有浓浓的震惊,或许他们在发掘万历皇帝的陵墓之前就曾设想到这种结果,可他们为何还要执意挖掘陵墓呢? 这就不得不提及郭沫若和吴晗最为在意的一件东西了,那就是找到失传已久的《永乐大典》,只是发掘定陵后,《永乐大典》并未在其中。 郭沫若和吴晗等人的举动让定陵当中的文物毁于一旦,实在令人痛心,自那之后,国家再也没有主动发掘帝王墓…… 信息来源:央视网--《发掘帝陵争论持续50年 定陵打开后万历尸骨被焚 》2006.10.26
1956年,郭沫若和吴晗强烈建议挖掘万历皇帝陵墓,国家思索一番同意,可打开陵墓中
老阿七说史
2024-10-28 12:38:21
0
阅读: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