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固阳县下城湾城址】 下城湾城址位于固阳县下湿壕镇下城湾村附近为汉代城址,该城城址保存较差,部分地段隐约可见隆起的城墙。城址呈长方形,东西542米,南北275米。土墙夯筑,基宽6—10米,残高0.5米,夯层厚10厘米左右,地表散布有泥土质陶片、板瓦、筒瓦等残片。是阴山以北较大的汉代城址。 笔者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得知:1、《浅析包头秦汉古城的边疆意义》(董永军)一文中提到:“古城南为大南山(属大青山),东侧有南北走向河槽。古城破坏严重,仅剩南北墙残段,呈宽约6米土垅。城内文化层厚约1米,古城东北角有一长6米,宽5米,残高1.2米的建筑基址。城内地表散见建筑材料和陶片。另征集有“半两”、“五铢”、剪轮“五铢”、“大泉五十”钱币等。” 2、《城湾古城遗址略考》(秦文明)一文中对下城湾城址有如下详尽记述:“城湾古城坐落于阴山北麓(今大青山中部)的五当沟北口处…在古城正北五百米处有一村落名为城湾村…正南二百米是大青山腹地。西南为五当沟北口,山口呈南北走向,逶迤五十多公里,为包头东黄河磴口渡口。正西正南紧依城墙又各有一道山梁,高有二百多米,汇成一个三角形,古城即伏于其中。在古城以北三千多米处为阴山山脉指系——明灯山,由于南北两山面绵延东西,中间形成狭长的山谷盆地,地势较为平坦…..古城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八百米,南北宽约四百米,总面积三千二百平方米。此城有一特点,除北城墙的偏西方向有一梯型缺口外,其余三处缺口均在拐角处(东南角、西南角、东北角),类似城门。城内地势平坦,略呈北高南低,居中偏东有一片高地和许多土丘,恰恰在南山梁的末端,也正对五当沟山口,想系当时的官署和瞭望台。举北偏西,为一片瓦砾堆,其中发现许多兵器,类似武器库。南端东部为一片空地,也有少许瓦片残砖。城北曾发现许多人兽遗骨。据传早在一百多年前,这里还是草莽丛生、狐狼遍野,罕无人迹的地方。在民国初期,开始有人来此伐木,开荒种地,才发现这种古城。据说当时城内瓦砾遍地,残垣断壁还有两米多高,现在已垦为千亩农田。遗址周围瓦砾遍布,特别是城北最多,由于几经朝代,都已变为残瓦破砖,无一完整。瓦有筒瓦、板瓦、呈青灰色….1976年兴修水利时,在古城内发掘出许多兵器(多在城西北角),计有铁剑、铁矛、铁刀、铜铠甲、铁铠甲残片等,当时人们不重视,多被扔弃。1976年至1983年,先后在城内掘出近二十多斤铜钱。经考证为汉代五铢钱。是汉武帝于公元前一一七年销废各种铜钱后,专令水衡都尉京师所铸通行天下。《汉书.武帝纪》:“元狩五年,罢丰两钱,行五铢钱。”城湾古城居于北通峪口,是南下中原的咽喉要地。与城梁两座古城相峙望,扼守两道山关,是当年拒匈奴与阴山之外,户外汉朝的北疆门户。由此可见,古城北出阴山,地居险恶,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古城之所以说是一座边陲守城,其原因是根据出土遗物和墓葬所判断。该遗址很少有家用器皿和民间墓葬,多数则是兵器和人畜尸骨,而尸骨多数在城外,并无墓葬,似为战死后被沙土所以掩埋。至于古城建于何年何代还需进一步考证核实。现在判断大约建于公元前107年以后...古城在鲜卑征服匈奴后才被破坏...总之,古城古城的发现和挖掘出土遗物,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特别对汉代的北方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情况、都具有重要意义。其它质疑,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3、《汉代五原塞》(张文平)一文中提到:“下城湾古城…..为一座扼守五原塞东南部狭口处的军事性城邑。” 4、《固阳县城前的五座神秘古城》(方金良)一文中提到:“下城湾古城应该是把守在五当沟沟谷古道北口的一座障城,具有军事功能性质”。 上述关于下城湾古城资料所了解,笔者认为该古城不是简单的一座边塞军戍。下城湾城址北侧有秦长城,使其要在南侧北假中这一开阔地带来修筑一座类似于军事障塞的“补给点”,但下城湾古城相较其它秦长城沿线障塞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秦汉时期的北假中,地势优越、气候适宜,纵横交错的细流使得土壤更加肥沃,适宜开垦,而当朝的统治者定会注意到这一关键所在,挥师北上后,城都尉恰如其分的发挥其职能进行筑城屯垦。下城湾城址是一座坐落在阴山以北五当沟口处、北假中以东的较大型军防古城,与五当沟南沟口处西侧的古城湾(稒阳县城址)彼此呼应,共同扼守着这条当时通往阴山南北孔道,同时为了后山驻军粮草供给,也是一座军屯驻城。
【包头市固阳县下城湾城址】 下城湾城址位于固阳县下湿壕镇
阴山虚小肖
2024-10-27 16:09: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