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德国63岁老人流浪街头,就在他对生活绝望之时,突然收到一笔来自中国的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0-26 17:41:52

1948年,德国63岁老人流浪街头,就在他对生活绝望之时,突然收到一笔来自中国的汇款,看着汇款单上中国南京4个字,老人瞬间泪流满面。 1948年的一天,63岁的约翰·拉贝在德国街头流浪。 曾经意气风发的他,如今衣衫褴褛,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拉贝的一生跌宕起伏,却始终对中国怀有一片赤诚之心。 时光倒流到拉贝16岁那年,他不得不辍学打工,供养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妹妹。父亲的去世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拉贝勤恳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语言天赋很快得到了认可。 1908年,已经学有所成的拉贝被派往中国,开启了他与这片土地长达数十年的缘分。 初到中国的拉贝,对这个东方古国充满好奇。他用相机和日记本记录下老北京的风土人情,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中,定格着清末民初百姓的冷暖人生。 虽然言语不通,但拉贝以一颗善意的心去观察、去体味,很快就爱上了这片土地。 遗憾的是,一战的爆发打断了拉贝在中国的生活。作为德国人,他不得不于1919年带着妻儿回到祖国。 然而仅一年后,德中两国关系缓和,拉贝又重返中国。令他惊喜的是,他在北京的房产和财物完好无损,中国朋友们依然友善待他,这让拉贝对中国人心存感激。 事业的转折点出现在1930年,西门子公司任命拉贝出任南京分公司总经理。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这对酷爱中国历史的拉贝而言,简直是梦寐以求的工作地点。 在这座城市,拉贝的事业蒸蒸日上,他建立了一所德语学校,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和尊重。 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位于日军必经之路的南京,成为了频繁轰炸的目标。 德国政府多次催促在南京的侨民撤离,日本方面也通过德国大使馆传达了加强轰炸的意图。 拉贝陷入了艰难的抉择:是回到祖国,免受战火,还是留在他深爱的这片土地,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无辜的中国平民? 经过一番内心挣扎,拉贝最终做出了惊人的决定——放弃回德国的机会,留在南京。接下来,他做了一系列几乎称得上是传奇的事情。 为了保护中国平民免遭轰炸,他不仅修建了防空洞,还在自己的屋顶上铺设了巨大的纳粹旗帜。 身为同盟国,日军一时不敢轻举妄动。拉贝的家很快成为灾民们的庇护所,600多人在此聚集,躲过了炮火的洗礼。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眼看着越来越多的难民无处可去,拉贝与20多名在宁的外国友人成立了国际委员会,为平民申请了一块不到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 25万人将此视为最后的希望,汇聚于此。 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深刻改变了一个德国商人的一生,也为南京平民点燃了一线生机。而这,仅仅是拉贝传奇故事的前半部分。 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城内烧杀抢掠,暴行令人发指。 拉贝见此情景,决心挺身而出。他身穿纳粹军装,臂上佩戴纳粹勋章,用这身特殊的装束震慑日军。 每当看到日军欺凌百姓,拉贝都会立即制止,并用随身携带的日记本记录下日军的暴行,警告他们这将成为将来军事法庭的呈堂证供。 日军虽然凶残,但碍于德日同盟的关系,不敢轻易对拉贝下手。 为了给安全区里的难民提供食物和医药,拉贝想尽办法。 他自掏腰包贿赂日军高官,高价从他们手中购买物资。他也四处求助德美等国驻华使馆,要求他们向日方施压。 就这样,拉贝和他的同事们尽己所能,用有限的资源,守护着25万南京难民的性命。 1938年2月,拉贝被迫离开南京回到德国。 他没有就此销声匿迹,而是秉持正义,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公诸于世。 他整理出版了自己的日记,用这本厚厚的书揭露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 这举动惹恼了纳粹政府,拉贝因此被逮捕。所幸最终无罪释放,但从此他被纳粹视为眼中钉。 二战结束,德国战败。拉贝曾是纳粹党员这一身份,让他在战后的生活陷入困境。 他找不到工作,经济来源断绝。就在他流落街头,对生活绝望的时候,一个奇迹出现了。 一天,63岁的拉贝收到一笔来自中国的汇款。他打开汇款单,看到上面"中国南京"四个字,瞬间泪流满面。 原来,中国有关方面得知了拉贝的不幸遭遇,立即发起捐款,并委托时任南京市长熊希龄,每月向拉贝汇款100美元。 这笔钱不多,但足以温暖拉贝的晚年。这位德国老人深受感动,亲笔写信向中国人民表达谢意。 1950年,拉贝在德国去世。 47年后,中国政府将其墓碑迁至南京,以示纪念。2015年,拉贝的外孙女接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这个跨越时空的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正义能跨越国界,温暖彼此。 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德国朋友在危难时刻伸出的援手。当拉贝遭遇不幸时,中国人民又给予了他雪中送炭般的帮助。拉贝人已逝,但其无私无畏、人道主义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永远铭记。

0 阅读:1049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