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以为的殉葬,大活人哭天抢地的被推进地宫,随着地宫封闭,里面的人为了活下去

事友看过 2024-10-25 09:26:47

大部分人以为的殉葬,大活人哭天抢地的被推进地宫,随着地宫封闭,里面的人为了活下去开始无所不用其极,包括但不限于吃贡品,破坏地宫摆设尝试挖洞?在这幽暗的地宫深处,他们将如何面对命运的考验? (信源:2007年12月22日——星岛环球网——《揭秘古代妇女殉葬 朱元璋首开明朝恶例》)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头顶是厚厚的泥土,周围是冰冷的墙壁,只有一盏微弱的油灯在风中摇曳。没有出口,没有希望,等待你的只有无尽的黑暗和绝望。这就是古代殉葬制度下,无数亡魂的真实处境。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但对于那些被殉葬的人来说,死亡只是另一场噩梦的开始。 你可能听说过,在古代,人们会将死者生前喜爱的物品一同埋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上舒适的生活。这听起来似乎充满了温情,但实际上,这只是殉葬制度的最初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权力的膨胀,殉葬制度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残忍的仪式,一种彰显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的工具。 最早的殉葬,其实更像是一种“陪葬”。在氏族社会,人们相信灵魂不灭,为了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不孤单,会将他们生前常用的生产工具、心爱的饰品等物品一同埋葬。那时候,陪葬品大多是死物,还没有发展到用活人殉葬的程度。 然而,到了奴隶社会,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奴隶主将奴隶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生杀予夺,全凭他们的喜好。在他们眼中,奴隶的生命如同草芥,即使是死亡,也不能摆脱被奴役的命运。于是,奴隶主们开始将奴隶作为殉葬品,为他们在地下世界继续服务。 这种将人视为“工具”和“物品”的观念,在封建社会发展到了极致。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神化皇权,将自己标榜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了彰显这种权力,他们不仅在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也要将这一切带入坟墓。 于是,活人殉葬这种极端残忍的制度,便应运而生。 你无法想象,当那些被选为殉葬者的妃嫔、侍卫、工匠们,得知自己要被活埋时,内心是何等的绝望。他们有的被灌下毒酒,在痛苦中死去;有的被勒死,尸体被摆放成各种姿态,以供死去的君王“观赏”。 而那些被选中进行活殉的人,则要面对更加恐怖的死亡方式。 想象一下,当你被关进狭小的墓室,四周是冰冷的墙壁,头顶是厚厚的泥土,只有一盏昏暗的油灯,照亮你惊恐的面容。你知道,等待你的只有死亡,但你不知道死亡何时会来,也不知道自己会以何种方式死去。 墓室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变得困难,你开始感到头晕目眩,四肢无力。你拼命地想要呼吸,但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你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正在一点一点地流逝,但你却无能为力。 你开始在墓室里疯狂地寻找出口,但你找不到,这里除了绝望,什么都没有。你绝望地哭喊,但没有人能听到你的声音,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黑暗吞噬。 辽世宗的父亲耶律倍,在下葬时就采用了活人殉葬的方式。据说,当时有数百名无辜的百姓被驱赶到墓穴中,然后被活活封死在里面。据史书记载,在墓穴被封死后的几天里,人们还能听到从里面传来的哭喊声,可想而知,那些被活埋的人,在临死前经历了怎样的人间地狱。 除了活殉,还有一种殉葬方式叫做“死殉”。与活殉相比,死殉的方式相对“温和”一些,但对于那些被殉葬的人来说,这依然是一场无法逃脱的悲剧。 在古代,皇帝拥有后宫佳丽三千,这些妃嫔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她们只是皇帝的附属品,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一旦皇帝驾崩,她们的命运也就此被注定。 有些妃嫔会被赐死,作为皇帝的陪葬品。她们有的被白绫勒死,有的被灌下毒酒,还有的被残忍地砍头。在临死前,她们只能无奈地接受自己的命运,默默地祈祷来世能够投胎到一个好人家。 这些被殉葬的妃嫔,大多正值青春年华,她们本应该拥有美好的未来,但却因为封建制度的残酷,早早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们的死,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是对人性的扭曲。 幸运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这种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最终还是被废除了。 秦始皇,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虽然痴迷于长生不老,为自己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陵墓,但他却下令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并采用陶俑代替真人陪葬。明英宗朱祁镇也曾颁布诏书,废除殉葬制度。 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即使有些皇帝下令废除殉葬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残忍的制度依然屡禁不止。 直到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才真正彻底地废除了殉葬制度。康熙皇帝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他认为人死如灯灭,殉葬这种残忍的制度,是对生命的漠视,是对人性的践踏。

0 阅读:3
事友看过

事友看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