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受邀发表演讲,当她坐在桌子面前时发现话筒线不够长,谁知,瑞典医学专家安德森快步跑上前,单膝下跪为她举着话筒! 在科学的殿堂中,总有一些令人敬佩的身影,他们以执着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屠呦呦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她的一生,是与疟疾斗争史密不可分的传奇。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屠呦呦,自幼聪颖好学,然而,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6岁那年,一场肺结核病让她不得不中断学业。 但正是在医院休养的日子里,屠呦呦萌生了投身医学研究的理想,这个理想,日后成为了她人生的指路明灯。 1951年,怀揣着医者仁心的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这里,她如鱼得水,刻苦钻研,很快成长为中医药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当时,她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日后会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巨匠。 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硝烟弥漫,在那片土地上,还有一个更加凶狠的敌人在肆虐,那就是疟疾,它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成为战争中不可忽视的“杀手”。 为了援助越南人民,中国政府组建了523抗疟研究小组,年仅39岁的屠呦呦,凭借着出色的专业能力和领导才能,被任命为组长。 这是一个重大的责任,但屠呦呦毅然扛起了这副重担。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抗疟研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并没有被困难吓倒。 但是这个过程是艰辛的,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屠呦呦始终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最终,屠呦呦最终从古代文献中发现了“青蒿”这味中草药,这是一个重大突破,点亮了抗疟研究的希望之光,但离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验证青蒿的疗效,屠呦呦和团队成员进行了无数次实验,他们提取青蒿素,优化工艺,反复测试,历经千辛万苦。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但屠呦呦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她知道,自己肩负着多少人的生命和希望。 1972年,屠呦呦团队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他们成功从青蒿中分离出了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一发现,在抗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屠呦呦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2015年,她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这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也是民族的骄傲,在颁奖典礼上,一位瑞典医学家为屠呦呦扶话筒的场景令人动容。 这位医学家虽然同为著名学者,却甘愿俯下身躯,以最恭敬的姿态向屠呦呦致敬,这一幕,既是对屠呦呦的尊重,更是对科学精神的礼赞。 诺奖的荣耀,并没有改变屠呦呦朴实无华的本色,她依然那么低调,依然那么执着,即使已经年过九旬,她依然关注着疟疾防治事业,依然在为这个事业奉献自己的智慧。 这种执着坚韧、无私奉献的品格,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她的名字,已经永远铭刻在了医学史册,但她从未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源于一颗赤诚之心,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屠呦呦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它告诉我们,科学的道路虽然艰辛,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它告诉我们,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只要勇于担当,就一定能创造奇迹,它更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最宝贵的品质,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人类福祉的无私奉献。 今天,我们缅怀屠呦呦,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她的成就,更是为了传承她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科学进步的动力,是民族复兴的希望。 屠呦呦,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她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为民族的复兴大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让我们铭记她的名字,传承她的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信息来源:为屠呦呦跪扶话筒的安德森 在生活中就是一位暖男.--2015-12-13 20:39·浙江日报)
2015年,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受邀发表演讲,当她坐在桌子面前时发现话筒线不够长,谁
阿离言娱乐说
2024-10-24 14:04: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