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毕加索绘画一样的小说

语芙聊文学 2024-10-16 13:21:09
🍓 当每年来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季的时候,在对这个受全世界瞩目的世界文学奖,进行本年度可能获奖者猜想的时候,可能最让人瞩目的就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先锋小说家残雪了吧?最起码连续好几年,她都是名列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前茅的人物,虽然世界上谁也摸不透诺贝尔文学奖的发奖规律,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残缺能够获得这一奖项的。 🍓 在她的叙事中,你试图去寻找一条提纲挈领的脉络,或承前启后的因果逻辑,往往是出力而不讨好的。她的所思所感,存乎于一己之心。用散碎化的意象来培植出飘渺朦胧之花。读者能不能和她同频地感受到?或者说能不能卡到她所要表达的点上,就看自己的机缘了。 🍓 老乔是一个服装销售部的经理。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他的精神可以随时有利于现实而进入故事的虚幻中,虚虚实实,在作者的叙事当中依然融混为一种特殊的叙事,你不必再去纠缠前后的起承关系,因果逻辑。就好像他描写乔的老板的妻子丽莎,突然出现在他的身后,告诉他,他的老板文森特疯了。说的时候带着一种神经质般的愤怒。但是丽莎突然的从背后出现,然后又突然的消失。不仅作者分不清,这是真实的现实描写。还是又是乔构设出来的虚幻。即使老乔自己也觉得他的生活就已经完全颠倒了,日常生活变成连环套时的梦境。 🍓 写埃达逃出了里根先生的“魔掌”。来到一个城里偏僻处的酒吧。这座酒吧它的主体风格不是老板设计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怎么会这样呢?它就是那些成日生活在幻想中的人常常聚集在这里,最终形成的。他在这里碰到一个跟他打招呼的喝醉酒的女郎。老板的女儿。还有她饲养的白鼠。爱的感觉到自己待在这样一个城市的死角里头,却还是时常要生出那些像蛇一样要潜行的冲动。还是写现在都市人的情感荒原与世界疏离。她尝试把这些陌生人熟悉化,比如她看酒吧里的一个男子感觉他像家乡的一位菜农,鸟鸣山更幽,本就陌生这样一写更显得疏离。她的文本中很容易出现语句重复,这表示一种意向的续接或转向。其实都可以孤立地把他们看成一个个散在的意向段,她不驾驭更长语意段落,亲切的光怪陆离感,呈现出一种万花筒的世界。 🍓 《最后的情人》是她的一部重要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她的作品没必要讨论说他要讨论的那些重大的主题,但是残雪的作品,却在貌似隐晦地描绘着当代人的一些精神形态,人性的、欲望的、爱情与死亡等等,他从来不给你最直接而明确的叙说,二是将所有的事和感受,以近乎混沌模糊,内意识化的地表达出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