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的孤灵
语芙聊文学
2024-10-14 12:12:11
🍓
“我明白了,我终生的愿望并不是活着,而是自我表白。”一般都说《南回归线》是美国作家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北回归线》《黑色的春天》),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自传,讲的是自己的生平经历。《南回归线》更像水,一个人的自我内心的剖白,展现的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激情。
🍓
亨利·米勒是20世纪美国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写作风格恐怕是最无拘无束的,他的叙述不依存完整故事发展逻辑,是一种随感随想,随时随地的思考。所以冯唐曾经称亨利米勒是一位充满元气的思想者,想像说亨利米勒的创作,很可能是坐在打字机前,将自己的思想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生存环境中所产生的所有的怨怼,如岩浆喷发一般,喷薄而出,一气呵成。
🍓
从他的经历当中可以看出亨利米勒和他的家庭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亨利·米勒出生后不久,全家从曼哈顿搬到东河对岸的布鲁克林,居住在工厂和小商小贩中间。成长中的亨利·米勒所处的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都不十分优越,他也没有受过很高的正规教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见到的更多的是美国底层社会的阴暗一面。他说:“我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街上走过,没有一处使我像在美国那样感到堕落与卑下?”,“美国的所有街道都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藏污纳垢之地,一个精神的污水池,在其中,一切都被吮毕排尽,只剩下一堆永久的臭屎”。布鲁克林区本身就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像污水池的地方,各色生活给了他更多的感触。他写了自己的同事、求职者、幼时的伙伴、父母、疯妹妹、朋友以及身边的各种女性,形形色色。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米勒展现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
🍓
正如书中所讲,他自己(或许也指所有的人),具有不安的灵魂,但不是爱冒险的灵魂,他们唯一的冒险是内向的,向着自我的。自由主义思想的泛滥使个人主义变得极端,人们往往过于强调自我利益和自我实现。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个体之间越来越疏离,越来越孤独。孤独虚无成为垮掉的一代重要的表现,就像像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反映的青少年的孤独与迷茫一样,书中主人公对周围世界的疏离感和内心的虚无成为那个时代他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
🍓
《南回归线》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展想,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中人们的虚伪、麻木以及精神的空虚。他以一种极为犀利,近乎狠辣的语言,试图打破一种枷锁,唤起人们对真实自我的关注和思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