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场桃儿湾】 在包头昆都仑沟以北包白铁路两侧分别立有三块文保

阴山虚小肖 2024-10-13 17:03:28

【古战场桃儿湾】 在包头昆都仑沟以北包白铁路两侧分别立有三块文保石碑,分别是沙坡子阻击战遗址、沙坝子阻击战遗址、桃儿湾遗址。 沙坡子阻击战遗址碑文: 日寇侵占包头,后相继侵占固阳和安北(今乌拉特前旗新安镇)。1939年1月,傅作义将军在后套组建了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12月,为了配合华南抗日战场,蒋介石命傅作义攻打安北,以牵制张家口、归绥一常的日伪军。傅作义决定出敌不意、奇袭包头,命令王子修的新六旅在桃儿湾村的昆都仑河西岸阻击从固阳安北向包头增援的日军。新六旅在此与敌激战一日,击毁汽车20余辆。伤亡日寇200余人,敌骑兵第13联队损伤过半,第14联队队长小林一男大佐被击毙。 沙坝子阻击战阻击战遗址碑文:1911年末,沙俄策动下的外蒙古宣布独立,成立“大蒙古帝国”;并入侵内蒙古。绥远城将军张绍曾与阎锡山会呈中央,请求强化绥远边防,孔庚担任晋北西路司令官驻守包头。1914年,猖狂的的外蒙古军侵入朋安川昆都仑沟一常,西路军合力坠剿,经九原区路业胡同,昆都仑沟桃儿湾沙坝子之战,肃清了山前的外蒙古军。其后,又经过大余太老爷庙、台梁和固阳二分子等战役,最终击溃日军之敌。 上述两块文保碑文里出现了一个相同的地名——桃儿湾,关于这处地名有两种解释: 1、《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包头市分册》: “早年,此地曾有两颗大桃树,故得名”。 2、桃儿湾叫塔儿湾,以前有佛塔得名。 桃儿湾遗址碑文: 遗址位于‬昆都仑‬区‬桃儿湾‬村‬东‬的‬昆都仑‬沟‬山湾‬处‬,地处三面高中间低凹的“簸箕”形‬向阳洼地内。东、南部各有建筑基础1处,地表采集有细绳纹、弦断绳纹陶片。西北小山顶有石筑烽燧1座,现呈圆形石堆状,直径十米。昆都仑沟为沟通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其南口有障城3座,呈“品”字形分布:其中沟口处河槽两岸各一座,沟口北2.4千米处有前哨障城,建筑于战国、秦汉不同时期。桃儿湾遗址南距沟口10千米,应与昆都仑沟防御密切相关。 昆都仑沟古‬称石门古道‬、中‬道‬,河水称‬石门水。该沟谷‬自古便是连接阴山南北运输‬物资‬‬的‬重要‬通道。另三条贯通‬阴山‬南北‬的‬古道有为: 1、呼市‬到武川县方向东道,古称“白道”,位于蜈蚣坝。 2、乌拉特中旗狼山石兰计山口处通‬北‬,山口‬处‬有‬遗址‬——高阙塞‬。 3、磴口狼山哈隆格乃山口通‬北‬,附近‬有‬古遗址‬——鸡鹿塞。 上述‬三条古道所处地势山高‬路险,不如石门沟谷‬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往来‬运送‬物资‬,所以‬石门‬古道‬为重要的‬咽喉要道‬,重兵‬自然会‬在‬附近‬把守‬。 石门‬古道南口‬是阴山南麓,在山脚下‬修有战国赵北长城,为战国‬七雄‬—赵国‬修筑‬的‬一条‬‬军事‬防线‬。赵‬北‬长城‬附近‬建造数座‬障塞、烽燧等‬附属‬‬设施‬。据考古‬资料‬记载‬,在包头昆都仑区‬境内‬战国赵北长城沿线就发现7座障城,分别是边墙壕障城、昆都仑沟障城、昆都仑召障城(已消失)、虎奔汉沟北、虎奔汉沟南障城(均已消失),哈德门沟障城、卜尔汉图障城(已‬消失‬)。 桃儿湾‬障城作为‬赵北‬长城‬在此‬设立‬最北端‬的‬一座‬“前线‬哨所‬”,扼守在‬山湾‬沟口‬处‬,与‬南边‬的‬昆都仑沟‬障城‬(石门‬障)、边墙壕障城‬等‬遥相呼应‬,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防御‬作用‬,充当着‬赵北‬长城‬的‬“排头兵‬”,密切‬‬注意‬着‬敌人‬来犯‬的‬动向‬。同时‬在‬该‬障城‬西北‬方向‬有‬‬另一条‬被称为‬奴‬气‬沟‬的‬古道‬,汉代‬曾在此‬修筑‬缸‬房‬梁‬古城‬(朝阳‬古城‬),更北‬以‬西‬以‬东‬分别为‬小‬召‬门‬梁‬古城‬与‬冯‬湾‬古城‬,再往西‬延伸‬为‬梅‬令‬山‬古城‬,汉代‬这里‬曾为‬“北‬假‬”之地‬,是一片‬‬开展‬屯田‬、物资供给‬的‬优良场地‬,而‬南端‬的‬桃儿湾‬障址‬应该‬‬在‬‬这一时期‬与‬上述‬几座‬城址‬时间‬仍保持‬着‬某些‬联系‬,所以‬桃儿湾‬遗址‬是‬扼守‬在‬昆都仑‬沟‬北口‬处‬,发挥重要‬作用的‬一座‬障城。 可以看出桃儿湾这片区域无论是从战国到秦汉,还是后来民国初期到抗日时期都是一片兵家所争之地,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其处在昆都仑沟中的石门古道(也称稒阳道、中道)南口沿线上。这条古道自古就是一条贯通阴山南北的重要大通道,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在这条古道的影响下曾发生过激烈的碰撞与交融,迸发出过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和平时期它是一条运送物资、进行商品贸易的通道,在战乱时期则是一条因战事需要兵运南北转移的要道。而桃儿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既“享受”过沐浴在和平往来的美好时光里,也同样经受过冷兵箭簇与枪林弹雨的无情洗礼。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