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水果商们与瓜农签订合同,还预付了定金,已锁定西瓜的成交价,拉货时瓜农突然坐地起价,称不涨价将亏本,瓜农坚持加价才允许拉走。 (信源:长天新闻2024年7月25日,关于订好的西瓜又坐地涨价,瓜农和客商纠纷不断) 宁夏中卫的西瓜地里,烈日下饱满的西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空气中却弥漫着一丝紧张,2024年的6月中旬,当地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雨,导致周边地区的西瓜产量大幅下降。 西瓜的价格开始节节攀升,原本每斤四毛多的收购价,在短短两周内就翻了一番,达到了八毛钱。 辛勤劳作大半年的瓜农,迎来喜中有涩的消息,早在 5 月初,西瓜尚是青涩小球,诸多瓜农就已与瓜商签订预售合同。 因为那个时候市场行情平淡,大家都期能敲定一个相对稳固的价格,来规避市场起伏带来的风险。 李大叔(化名)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当地的老牌瓜农,他深知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今年年初,化肥、农药的价格都有所上涨,种植成本比往年增加了不少。 为了确保收益,他与一位常年合作的瓜商小王(化名)签订了合同,约定以每斤五毛钱的价格出售自家的20亩西瓜。 收获季节的迫近,李大叔内心愈发的忐忑,瞧着邻居们的西瓜,一斤能卖到八毛,有的甚至到了一元,他深感自己好像亏大了。 夜里卧在床上的他,反侧难以入眠,脑海中持续核算着这笔损失,倘若依市场价出售,他起码能多获三万元。 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可不算小数目,够孙子读一年幼儿园了,而瓜商小王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要履行与瓜农的合同,还要应对下游客户的需求。 签订合同后,他依约定价格与超市、水果店等下游渠道达成协议,现在要是违约,他会面临法律风险,还会丧失辛苦铸就的商业信誉。 7月20日,小王如约来到李大叔的瓜田收购西瓜,可等待他的却是李大叔和几个邻居围在田头,态度强硬地表示要提高价格。 他们认为按照原定价格出售,等同于“亏本”了,要求将价格提高到至少八毛钱一斤,小王试图解释合同的约束力,但收效甚微。 眼看着装满西瓜的卡车,迟迟无法启程,双方的争执越来越激烈,在其他瓜农的劝说下,李大叔勉强同意以七毛五的价格出售。 比原定价格高了不少,但小王还是咬牙接受了,他不想因为这批西瓜而失去多年的客户,风波很快在当地传开。 一时间类似的情况,在周边的瓜田里接连发生,有些瓜农甚至采取了更激进的做法,在瓜商装车后又要求加价,否则就不让车辆离开。 个别地方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局面让双方都深感不安,瓜农们虽暂时获得了更高的收益,但也开始担心未来的合作关系。 瓜商们更是叫苦不迭,小王的一位同行无奈地说,他们也是夹在中间的小蒜头,上有瓜农要涨价,下有客户要压价,左右为难啊。 更有一些瓜商干脆选择退出市场,宣布不再来宁夏收购西瓜,影响很快蔓延到了整个产业链。越来越多的瓜商撤离,一些瓜田的西瓜开始出现滞销的情况。 当地政府7月底出面协调,组织了多场座谈会,试图化解矛盾,一些有远见的瓜农和瓜商,开始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提出了保底价加浮动价的定价机制,在合同中设定一个基础价格,约定要是市场价格超过某个水平,双方按比例分享超额收益。 做法既保证了瓜农的基本利益,又给了瓜商一定的灵活性,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但一些瓜商表示,明年会更加谨慎地选择合作伙伴,可能会减少在宁夏的采购量。 在利益与信任之间,瓜农辛苦种瓜,自然希望获得应有的回报,瓜商冒险经营,也需要一定的利润空间。 不应单纯地追求短期的高收入,而在于建立一种长期、稳定、互利的合作关系,不光是西瓜,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兔子]
宁夏中卫,水果商们与瓜农签订合同,还预付了定金,已锁定西瓜的成交价,拉货时瓜农突
事友看过
2024-10-12 12:37:16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