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安危都不顾?”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女子自驾来到4000米高海拔地区,突然狂风暴雨,下起冰雹,她带孩子上车躲避,却无法打开车门,女子向客服寻求帮助,却被告知“打不开车门,不在救援范围内”,女子与丈夫被迫破窗保命。网友:车主是个讲究人,专挑最贵那块玻璃砸!
无数人在国庆长假选择踏上旅途,可对于四川一家三口来说,这个假期却成了一场难忘的噩梦,一次本该欢乐的高原自驾,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和一扇打不开的车门,演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存考验。 李女士(化名)一家三口原本计划在国庆假期,自驾前往四川,欣赏海拔4000米高山上的日照金山美景。
他们为了这次旅行特意花费30多万元,购置了一辆大型新能源SUV理想ONE,这款智能汽车平时驾驶体验极佳,让他们对此次高原之行充满期待。 10月1日下午6点左右,当李女士一家刚刚抵达目的地,正准备开始观光游玩时,天气突然急转直下,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甚至夹杂着冰雹。
在这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之巅,他们无处可躲,只能匆忙往自己的车子跑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噩梦开始了,李女士惊恐地发现,她无法通过手机远程控制打开车门。
原来高海拔地区信号微弱,她的手机app无法与车辆建立连接,更糟糕的是,他们为了方便,此行并未携带机械钥匙,完全依赖智能系统。 李女士和丈夫在狂风暴雨中,轮流尝试用手机开锁,但收效甚微,他们浑身湿透,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眼看天色渐暗,他们意识到如果无法进入车内,在这种恶劣天气下露宿野外将会有生命危险。 绝望之中,李女士拨通了理想汽车的客服电话,然而,客服的回应却让她更加崩溃。
客服建议他们尝试手机操作授权驾驶或开启尾门,这些方法在当前情况下显然无法实现,更令人气愤的是,当李女士要求救援时,竟被告知“打不开锁不在救援范围内”。 面对生死攸关的情况,李女士情绪激动地质问客服:“难道要等我们一家三口死在这里,你们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吗?”可客服只是冷冰冰地表示会让成都公司与她联系,然后便挂断了电话。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李女士一家的处境越发危险,冰冷的雨水和冰雹不断侵蚀着他们的体温,高原稀薄的空气更是加剧了他们的不适。
眼看求助无门,李女士的丈夫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砸碎车窗玻璃。 在这人迹罕至的高原上,一个男人顶着冰雹,穿着单薄的衣服和拖鞋,用尽全身力气砸碎了自己价值30多万的爱车玻璃。
当玻璃碎裂的声音响起时,李女士感到既心痛又庆幸,他们终于可以进入车内避险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李女士一家虽然继续了他们的旅程,但内心始终无法平静,回到重庆后,他们立即前往4S店要求维修更换玻璃,并希望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可4S店的态度却让李女士感到愤怒和无助,店方表示这完全是车主的责任,因为他们没有携带机械钥匙,他们甚至暗示李女士应该预料到高海拔地区可能出现的信号问题,这种推卸责任的态度让李女士感到深深的失望。 心有不甘的李女士决定将自己的遭遇公诸于众,希望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同时也期待汽车厂商能正视这一问题。 许多网友被李女士一家的遭遇所触动,并开始质疑:这些被称为“智能”的汽车,在面对极端情况时是否真的够聪明?当高科技遇到恶劣自然环境,会不会反而成为一种潜在的危险?
有人认为,在追求智能化的同时,汽车制造商似乎忽视了一些基本的安全考量,毕竟在信号不稳定的野外环境中,过度依赖网络和智能系统可能会带来致命风险。 有经验的自驾爱好者指出,在进行高原自驾时,应该对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有所准备,包括带备用钥匙、保暖衣物和应急食品等。 有专家呼吁,应该建立更严格的智能汽车安全标准,要求厂商在设计时考虑各种极端情况,确保车辆在失去网络连接时仍能保障基本安全功能。 虽然相关公司在事后表示会认真调查此事,并承诺改进服务,但如何在智能化和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用户的紧急求助,客服人员应具备同理心和专业能力,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规定,在生命安全面前,任何推诿和敷衍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提高风险意识,做好应急准备,特别是在进行野外活动时,不应过分依赖单一的技术手段,而要未雨绸缪,考虑各种可能的突发情况。 在拥抱科技的同时,也要保持警惕和理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驾驭科技,而不是被科技所控制。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类似的事件可能会很快被人遗忘,但愿这次教训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推动相关各方采取实际行动,共同构建一个更安全、更人性化的智能汽车生态系统,毕竟再先进的科技,也应该以保障人的安全和尊严为首要目标。 信源:红星新闻2024-10-09《一家三口出游突遭暴雨冰雹,4000米海拔手机信号弱车门打不开,车主无奈砸窗,理想客服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