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近代史的朋友都有个疑问:民国初年北洋政府那 12 年,简直乱成一锅粥 —— 袁世凯死后,直系、皖系、奉系军阀你打我、我打你,今天张三上台、明天李四倒台,全国四分五裂,连中央政府都跟走马灯似的换。按说这是侵略的绝佳时机,可为啥日本没在这时候动手,反而等到 1931 年才发动 “九一八事变”?
其实答案特简单:不是日本不想打,是当时的条件不允许 —— 外面有英美等国盯着,里面有亲日军阀当 “代理人”,自己的算盘也没拨明白,硬是把侵略的事拖到了后来。今天就用大白话给大家扒清楚,北洋时期日本为啥按兵不动,后来又为啥敢撕破脸动手。
一、先搞明白:北洋政府时期到底乱成啥样?要聊日本为啥不打,得先知道当时中国的局势有多 “适合” 侵略。1912 年清朝灭亡,袁世凯靠着手里的北洋军当上了大总统,这就是北洋政府的开端。可 1916 年袁世凯一死,北洋军立马分裂成三股大势力,开启了长达 12 年的军阀混战:
皖系军阀:老大段祺瑞,后台是日本,控制着北京政府和安徽、山东、浙江等省;
直系军阀:先后由冯国璋、曹锟、吴佩孚领头,后台是英美,盘踞在河北、河南、湖北等地;
奉系军阀:老大张作霖,一开始跟日本眉来眼去,后来想自主,控制着东北三省。

这三股势力加上其他小军阀,今天结盟、明天反目,打得昏天黑地。比如 1920 年直皖战争,1922 年、1924 年两次直奉战争,每次打仗都要死上几万人,老百姓流离失所,国家经济濒临崩溃。更荒唐的是,1923 年曹锟为了当总统,直接给议员发钱买票,被称为 “贿选总统”;1924 年冯玉祥发动政变,把溥仪赶出故宫,还把曹锟囚禁起来。
那时候的中国,连统一的军队、统一的政令都没有,各地军阀只顾着抢地盘、捞好处,根本没人有心思搞国防。按说这时候日本要是出兵,简直跟 “捏软柿子” 似的,可为啥他们没动手?核心原因就一个:外面有 “拦路虎”—— 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不答应。
二、外部牵制:英美盯着呢,日本不敢乱动很多人以为近代中国被侵略,就是因为自己弱,其实背后全是列强的利益博弈。北洋时期,日本想独吞中国,可其他列强早就在中国扎了根,根本不允许日本 “吃独食”。
(一)一战后,英美日在中国的 “利益争夺战”甲午战争后,日本就开始觊觎中国,但那时候中国是列强的 “共同猎物”,英国控制着长江流域,法国占着云南、广西,美国搞 “门户开放”,大家都在中国捞好处,形成了 “利益均沾” 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年)期间,欧洲列强忙着打仗,日本趁机抢占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还逼迫袁世凯签了丧权辱国的 “二十一条”,势力一下子壮大起来。
可一战结束后,英美缓过劲来了,立马开始遏制日本。1921 年,美国牵头召开 “华盛顿会议”,逼着日本签了《九国公约》,明确规定 “各国在中国机会均等”,不准日本独霸中国。这就相当于给日本套了个 “紧箍咒”—— 要是日本敢公然出兵侵略,就违反了公约,英美就有理由联合制裁它。
那时候的日本,虽然工业发展快,但跟英美比还差得远。英国有庞大的殖民帝国和海军,美国的工业产值世界第一,日本要是跟这俩国家翻脸,不仅在中国的利益保不住,本土都可能受威胁。所以日本只能偷偷搞小动作,不敢明目张胆地发动战争。
(二)英美:表面 “公正”,实则怕日本抢蛋糕可能有人会问:英美难道是好心帮中国?当然不是!他们只是怕日本独吞中国这块 “大蛋糕”,影响自己的利益。比如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工厂、银行,美国在华的贸易和投资,都是他们的核心利益,要是日本占领了中国,这些利益就全没了。
所以每当日本想搞事,英美就会出来 “调停”。比如 1927 年,日本支持张作霖的奉系军阀跟冯玉祥打仗,英美就出面施压,要求日本 “保持中立”;1928 年,日本关东军炸死张作霖(皇姑屯事件),想趁机占领东北,英美立马提出抗议,要求日本 “尊重中国领土完整”。虽然这些抗议没什么实际行动,但也让日本投鼠忌器 —— 真要是把英美惹急了,联合起来断了日本的贸易、冻结它的资产,日本经济就得垮掉。
三、内部算盘:扶持 “代理人”,比直接打仗更划算除了怕英美,日本还有个更精明的算盘:直接打仗成本太高,扶持亲日军阀当 “代理人”,既能捞好处,又不用担风险,何乐而不为?
(一)日本扶持的 “亲日军阀”:皖系和奉系北洋时期,日本最看重的两个 “代理人” 就是皖系的段祺瑞和奉系的张作霖。这俩军阀之所以跟日本合作,就是因为需要日本的钱和武器来打内战。

先说段祺瑞的皖系。1917 年段祺瑞当上国务总理后,为了对付直系军阀,就跟日本签了一堆 “借款合同”,比如 “西原借款”,前后借了日本 1.45 亿日元。这些钱名义上是 “发展经济”,实际上全被段祺瑞用来买军火、养军队。作为回报,段祺瑞允许日本在中国东北开采矿产、修建铁路,还把山东的很多权益让给了日本。对日本来说,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拿到在中国的经济特权,比打仗划算多了。
再看张作霖的奉系。张作霖能在东北站稳脚跟,离不开日本的支持。日本给张作霖提供武器、训练军队,还帮他修建了南满铁路,控制了东北的交通和矿产。而张作霖则给日本提供便利,比如允许日本在东北驻军、开采煤矿。不过张作霖也不是完全听日本的,他有时候会耍小聪明,比如偷偷跟英美接触,想摆脱日本的控制,这也是后来被日本炸死的原因之一。
当时日本的策略很明确:让这些亲日军阀在中国掌权,然后通过他们掠夺中国的资源、倾销日本的商品,逐步实现 “以华制华”。就像后来 “九一八事变” 的策划者石原莞尔,1920 年考察中国后就说:“跟用武力打仗比,花钱收买中国军阀,能得到更多好处,还不用跟英美翻脸。”
(二)军阀混战:其实是日本和英美的 “proxy war”很多人不知道,北洋时期的军阀混战,表面上是中国人自己打自己,实际上是日本和英美在背后较劲。比如 1920 年的直皖战争,就是日本支持的皖系,跟英美支持的直系打仗;1922 年、1924 年的直奉战争,是英美支持的直系,跟日本支持的奉系打仗。
对日本来说,只要亲日军阀能打赢,自己就能在中国获得更多利益;要是输了,就再扶持下一个。反正不管谁赢,只要中国一直分裂,日本就能从中渔利。这种 “代理人战争” 的成本,比日本自己出兵低多了 —— 不用牺牲日本士兵,不用承担国际舆论压力,只要花钱就能达到目的,日本当然愿意这么干。
四、日本内部:不是所有人都想打仗,还有 “顾虑”除了外部和内部的算盘,日本自己内部也有分歧,不是所有人都想立马发动战争。
(一)军部和政府的 “矛盾”:激进派和稳健派的拉扯北洋时期,日本的权力还不是军部一家独大,政府和军部之间有分歧。政府里的稳健派认为,日本当时的实力还不够,应该先发展经济,通过 “以华制华” 的方式扩张,等实力足够了再动手;而军部的激进派虽然想立马打仗,但他们的话语权还没后来那么大,暂时掀不起风浪。
比如 20 世纪 20 年代,日本政府还在跟中国谈判 “归还山东权益”,虽然最终没还多少,但也能看出,当时日本还不想彻底撕破脸。要是军部敢擅自发动战争,政府可能会出面制止,毕竟那时候日本还需要跟英美保持表面的友好。

北洋时期,日本虽然已经是工业国,但经济实力还不足以支撑一场全面的侵华战争。比如 1920 年,日本的工业产值只有美国的 1/7,英国的 1/3,军费开支也有限。要是发动全面战争,不仅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和武器,还会被英美制裁,导致经济崩溃。
所以当时日本的想法是:先通过 “代理人” 掠夺资源,发展自己的经济和军事,等时机成熟了再动手。这就像一个小偷,看到一户人家门没锁,但旁边有警察盯着,他不敢直接进去偷,只能先找个内应,偷偷把东西运出来,等警察走了再大摇大摆地进门。
五、转折点:为啥后来日本敢动手了?既然北洋时期日本不敢打,那为啥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 后,日本就敢撕破脸侵略中国了?这背后是三个关键因素凑到了一起,彻底改变了局势。
(一)世界经济危机:英美自顾不暇,日本被逼急了1929 年,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从美国爆发,很快蔓延到全世界。英美等国深受打击:美国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英国的殖民地也开始动荡,两国根本没心思管中国的事,对日本的牵制力大大减弱。
而日本也被经济危机搞得焦头烂额:国内工厂倒闭,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破产,工人失业,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日本政府为了摆脱困境,转移国内矛盾,就把目光重新投向了中国 —— 只有发动侵略战争,占领中国的资源和市场,才能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这时候,军部的激进派终于占了上风,开始策划侵华战争。
(二)中国局势变化:亲日军阀倒台,日本利益受损1926 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目标就是推翻北洋政府的军阀统治。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先是打败了吴佩孚的直系军阀,然后又打败了孙传芳的势力,最后逼近张作霖的奉系军阀。1928 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炸死,他的儿子张学良继位后,宣布 “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
这一下,日本彻底慌了:原来的亲日军阀段祺瑞、张作霖要么倒台、要么死亡,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而且跟英美走得更近,对日本的态度也很强硬。日本在中国的利益受到了严重威胁 —— 之前通过北洋军阀获得的特权,可能会被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南满铁路的控制权、东北的矿产资源,都可能保不住。所以日本必须尽快动手,保住自己在华的利益。
(三)日本彻底撕破脸:摆脱国联,没人能管了1931 年,日本关东军发动 “九一八事变”,一夜之间占领了沈阳,然后迅速占领了整个东北。这时候,南京国民政府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和国际联盟(简称 “国联”)出面调停,可英美因为经济危机自顾不暇,国联也只是口头谴责,没采取任何实际行动。
日本见没人敢管,更加肆无忌惮,干脆在 1933 年退出了国联,彻底摆脱了国际社会的约束。从那以后,日本就一步步扩大侵华战争,1937 年发动 “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
六、总结:北洋时期没打,不是仁慈,是时机未到说到底,日本在北洋政府时期没侵略中国,根本不是因为 “仁慈”,而是因为三个原因:第一,怕英美等国制裁,不敢公然动手;第二,扶持亲日军阀当 “代理人”,比直接打仗更划算;第三,自己的实力和内部共识还没到位,没做好打仗的准备。
而后来日本敢动手,也是因为三个条件凑齐了:第一,世界经济危机让英美自顾不暇,没人牵制日本了;第二,中国的亲日军阀倒台,日本在华利益受损,必须用武力保住;第三,日本国内经济危机加剧,需要通过战争转移矛盾,而且军部激进派掌握了实权。
这段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国家弱的时候,就算没被直接侵略,也会被列强当成 “棋子”,任人摆布;只有国家强大、统一,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利益。北洋时期的中国,因为分裂、弱小,只能被日本和英美当 “棋盘”,军阀混战背后全是列强的算计;而后来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才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独立。
今天我们回头看这段历史,不是为了记恨,而是为了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分裂就会被欺负。只有国家统一、强大,我们才能真正挺直腰杆,不再受别人的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