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取权柄、过大于功的一介奸相,丁大全的上位与执政历时短促,他错路都是自身的原因吗

豌豆大说法 2024-09-11 20:19:08

窃取权柄、过大于功的一介奸相,丁大全的上位与执政历时短促,他错路都是自身的原因吗? 丁大全的掌权时段相较他之前的权相史弥远、之后的权相贾似道来得短暂,甚至可以用微不足道来形容。 但在这短短的四年当中,宋朝却经历了董槐罢相案、宝祐六君子案、蒙哥汗攻宋之战、鄂州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宋季的历史及政局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四年中,丁大全笼络了一批唯利是图、趋炎附势的士人,利用理宗对政务的懈怠、靠着后妃、阉竖势力和自己在台谏系统的经营得以迅速起家,以权谋为手段排挤政敌,从一介名不见经传的朝臣骤然蜕变为一代权奸,进而成为掌握宋朝国家命运的宰执,并试图让自己手里的权柄像之前的权相一样长久延续。 在他的操控之下,宝祐六年至开庆元年的皇室婚姻受到了影响,科举考试也受到了他的操纵;但是,随着前线局势的骤变,丁大全的企图化为了泡影,从此走入人生的低谷,直至死于岭南荒郊。 倘若没有来自荆湖前线战事的突然冲击,丁大全的宰相生涯或许将继续延续下去,与贾似道一样善于“理财”的丁大全甚至有可能改写历史,取代贾似道成为宋朝最后一位长期执政的权相。但是鄂州之战的突然爆发,却打断了丁大全的权相梦,却以军功造就了宋季最后一位权相贾似道。 丁大全的骤兴与拜相,与晚宋士风日下、“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亦包含着诸如反对者缺乏远见、皇帝怠政、当权者懦弱无能、朝廷缺乏总揽全局的可用之才等偶然因素。 在这些偶然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则是他的反对者们大多缺乏远见,并未出现执政与学校联合起来对他进行抵制和弹劾,在这种情况下,丁大全得以利用台谏和近习势力将反对者逐一击破,而后利用皇帝对自己的相对信任排挤掉弱势宰相程元凤,进而夺取相位。 但对于丁大全来说,他登上宰执之位的那一刻,实际上就已经决定了他的结局。内部,他缺乏强有力的倚靠,朝野则遍布着身处明处暗处的反对者,外部,有步步紧逼、随时可能倾覆宋朝江山,进而终结他专权统治的蒙古大军;不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官场士林,内外环境均不利于他掌权,更不利于他建立权相体制。 在内外交困之中,丁大全打压异己、隐瞒军情、拉拢前线将领及名士能臣、为同党安排美职、以宰执之权势干预瑞国公主和忠王赵孟启的婚姻,试图借助这些措施以巩固权势,将自己通过台谏及后宫势力夺来的大权加上一层合法的面纱,进而实现长期专权。 他的对策,看起来充满了矛盾性,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举,在朝堂上缺乏根基、也无显赫功绩的他,难以取得皇亲国戚和朝堂老臣们的支持,因此,他只能尽力而为,试图弥补自己的劣势,为自己寻找更多更长期的倚靠。 在巩固权势之时,丁大全却忽略了人心向背,以至于处处碰壁,只能依仗同党巩固权势基础,最后落得被同党连累、彻底身败名裂的下场。 丁大全专权的覆灭,既是被外部战事突然扼杀的,同时也包含着咎由自取的成分,反对者们对他的弹劾,虽然并非全是事实,但绝大多数亦非空穴来风,都是他曾经犯下的罪恶;但讽刺的是,在宋季的权力斗争当中,倒丁势力的首脑人物吴潜最终也没落得好下场,而是和丁大全一样,双双横死于蛮烟瘴雨之地。 他们的死,则都出自贾似道的一手策划,他们无一例外,都成了贾似道构筑权相政治的垫脚石。在这种前任宰相被后任宰执清算的恶性循环中,宋季的政治风气愈加败坏,斗争愈加残酷,贾似道以杀人灭口的手段对政敌行肉体消灭之策,最后自己也被赵与芮(一说陈宜中、留梦炎)及郑虎臣以牙还牙,横死漳州荒郊,与吴潜、丁大全一起成了宋季残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他们相继死于非命之后,晚宋以来激烈的政争并未随之落幕,直到宋朝灭亡前的最后一刻,在福州的流亡朝廷里,陈宜中仍在以台谏弹劾陆秀夫,试图将他排挤出朝,借机达成抓权揽权之实。 对此张世杰则一针见血,以“此何如时,动以台谏论人?”之言斥责陈宜中的所作所为,陈宜中方才作罢。在看似无休无止的政治斗争中,赵宋三百多年的国运也随之走到了尽头,空留下遗民与后人诸如“遥知汴水东流畔,更有平芜与斜阳”的旷世哀叹。 文|萌眼探世界 编辑|萌眼探世界

0 阅读:29
豌豆大说法

豌豆大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