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游艺可真是丰富多彩,唐宋时期民间活动到达了鼎盛时期,女性也开始参与其中,李清照就是典型的代表 唐宋时期的中国游戏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时代。 宋代国力虽稍逊于唐,但是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与繁荣,宋代市民阶层十分庞大,据《梦梁录》所载,都会杭州“人烟稠密,户口浩繁”,最盛时达到惊人的三十八万户。 市民阶层的爆发带来民间游艺之风的勃盛,官僚阶层也乐于娱乐生活的享受。“城市里新的社会阶层兴起(富人、商贩、城中的下层社会),对于艺术和娱乐亦有了新的需求”,宋代游艺遂呈现通俗化、大众化的趋势。 宋代游艺承续唐代,既有对蹴鞠、双陆、拔河、斗草、叶子戏等的继承,也有改造与创新,如双陆到了宋代发展出北双陆、七梁双陆、回回双陆、广州双陆等新形式。相比于唐代,宋代游艺文化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时代特色。 唐代有严格的坊市制,居民区与交易区分离,且有严格的时间管控。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商业区的扩大,为了适应商业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要求,坊市制解体,集居住、交易、娱乐于一体的瓦舍勾栏应运而生。 为了商品交易与夜生活的需要,宵禁也不复存在,夜市“通宵不绝”,瓦舍成了“市集上供人们常年娱乐的大型综合性游艺场,其中以勾栏娱乐为中心”。 大型的游乐与商业场所正式形成,勾栏为游艺提供了专门场所,内如斗鸡、小唱、杂剧、相扑、说话等百戏杂技“色色有之”,热闹非凡。南宋沿袭北宋瓦舍制度,规模更为宏大,有南瓦、中瓦、大瓦、北瓦等二十余处,“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元代因之。 宋代理学盛行,“地主阶级经常利用乡社进行封建教化”,导致民间社团大量出现。游艺社团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也是社会生产发展,市民人口激增,休闲娱乐需求扩大的必然结果,此类游艺社团多为民间组织性质。 据《武林旧事》所载,岁时性的活动最会聚集诸多的游艺社团,震山行宫为庆祝二月八日的“桐川张王生辰”,汇聚了齐云社(蹴鞠)、遏云社(唱撰)、角抵社(相扑)、清音社(清乐)等娱乐性的艺人团体;《都城纪胜》称其时有“蹴鞠打球社”。 《梦梁录》则言:“更有蹴鞠、打球、射水弩社,则非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富家子弟与游手闲人共处一社,当见宋代游艺的世俗化与大众化的特点。 这些游艺社团的昌盛不仅是当时市民生活丰富、社会繁荣安定的见证,也使游艺活动更加规范化、更具表演性,极大的促进了游艺活动的发展与普及。 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性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失语群体,不同历史时期的儒家伦理都强调妇女的家庭身份和职能,而宋代“实在是妇女生活的转变时代”。 宋代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对妇女的贞节观念十分严格,不仅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女性更为严酷的压制与残害,在肉体上也同样如此——宋代缠足严重,“宋代文人认为缠足代表精致的美”。 女性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压迫下,似乎只有作为内助、延续香火与性的职能,但又被法律赋予了财产的继承权,所以她们“在家中仍拥有相当的权利”,也“并非全然深居闺中,足不出户”。 《武林旧事》称元夕灯市“都民士女,罗绮如云”,一般妇女出于生计考虑,不得不“女务外学”,抛头露面;仕宦之家的女性则在特定的节假日也可参与游戏娱乐活动,如正月年节时,贵妇们晚间相约纵博饮宴,优游彩棚:“贵家妇女纵赏观赌,入场观看,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不相笑讶。” 即便是日常生活中,也可游园、秋千、饮酒品茗等消闲,如宫廷妇女还是平民女性,都不乏蹴鞠的狂热爱好者。相对而言,宋代女性游艺方面最难能可贵者,要数以李清照为代表的敢于反叛传统礼教的自由女性。 特立独行的李清照“性喜博”,至废餐忘食,南渡后,博具尽失,遂作《打马图经》,以为闺房之乐事。在繁华的瓦舍与风行的游艺风尚下,受礼教束缚的妇女也能在岁时节令分享难得的欢愉,这既是宋人游艺活动兴盛的结果,也是妇女地位有所改善的表现。 但他们仍不得不受制于男性的规则,李清照的出现恰是女性游艺新气象的先驱。 文|萌眼探世界 编辑|萌眼探世界
古人游艺可真是丰富多彩,唐宋时期民间活动到达了鼎盛时期,女性也开始参与其中,李清
豌豆大说法
2024-09-11 19:17:08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