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名将胡娜,1982年出国比赛时突然失踪,在美国寻求政治庇护,次年获得绿卡。因为有她的先例,郑钦文那句国家荣誉永远高于个人荣誉,才显得尤为感人。
“不要来找我,我决定留在美国了”,谁又能想象,这是出自我国曾经的一位体育健将之口?
不得不说,胡娜的这种选择,确实有悖于我国内的体育精神,同时令无数中国人深感心寒,在比赛的档口,玩起了失踪,和之前那些上阵杀敌,临阵脱逃的战士又有何区别?
而她的这一选择,只是为了选择美国绿卡吗?还是说,这种思想其实一直根植于她的思潮。
胡娜之所以选择网球,作为她的主要运动项目,和其出身体育世家,也有潜移默化的关系,她外公是上个世纪我国网球界的泰斗级人物,从无名小卒到教球执教,一干就是六七十年。舅舅们、姑姑们也都是业余高手。因此,在她小时候,便早早接触到了这一体育项目。
胡娜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打球,虽然她的身高比同龄人高出一大截,但动作麻利,球感极佳。
到了15岁那年,胡娜的成绩突飞猛进,先后拿下了全国青少年女单和全国甲组女单两项大满贯。眼瞅这姑娘打遍天下无敌手,国家队也伸出了橄榄枝,邀请她入伍。胡娜当然是一口答应了下来。
此后几年,她代表国家出战多项国际大赛,战绩彪炳。到了1982年,她已是中国网坛新一线主力,实力强劲得连教练都很是挠头。那一年,他们远赴美国参加联合会杯,对阵的是强手德国队。
比赛临近了,大伙儿都做好了万全准备,唯独胡娜整个人都怪怪的,好像隐藏着什么心事。谁也想不到,就在开战的前一天早上,她竟然从酒店里消失了,留下那纸诀别书,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
其实,胡娜自幼便“有主意”惯了,幼小离家,既已习惯了独来独往,从不做什么打报告的事。这次她的神秘失踪,着实让队友们一阵哭笑不得。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做出如此"逃兵"的行为?其实,她从小就对打球上了瘾,梦想有朝一日能成为职业选手,在国际赛场上大展身手。她一心想离开国内的"温室",到美国那个"宝地"去。
美国人看准了胡娜这一大好苗子,早就在暗中做了不少"功课"。比赛临近之际,他们唆使了一个叫吴岱勋的诱饵,向胡娜转递了大把"狗粮"。话里话外,都旨在将国外那生活,描绘得有多美好就有多美好。
于是,她一时糊涂,竟选择了"落荒而逃、欣然往之"的那一条路。
我们这边刚收到联合会杯发来的捷报,乐开了花。谁曾想当务之急,胡娜竟然就此"落荒"了。这下子可好,还怎么打比赛啊?接下来的一切都乱了,大家的心理压力也跟着狂飙。
那一战,我们被德国虐得体无完肤,赛后照例回国了。事后调查才发现,原来吴岱勋就是当年中华台北队送到美国的"钓手",专挑我们这些单纯的年轻运动员。
但胡娜在美国混得,却也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起码,和她的心里预期,相差甚远。起先一年,她都不能比赛,为了适应,只能跟一群小毛孩子对打。往后她虽然也一直坚持打球,可就是达不到她“飞黄腾达”的梦想。直到1992年,她终于还是止步于到教练这个位置上了。
眼瞅着身边同龄的运动员纷纷退役,靠着网球这份老本事,在国内名利双收。而自己却连回国的勇气都没有了。胡娜觉得,若是我真的回去,估计也不用再碰球拍了。
后来她就搬到了台湾生活,凭几分曾经出众的球技,靠着替人评球挣点钱糊口。
就这样一晃二十载,不知不觉上了年纪。儿时的"叛逆",早已成为一段让人遗憾的历史,她也有了新的想法和追求——画画。
老实说,胡娜虽然是个"逃兵",但她画画可是好手。她的画中运用了许多网球的专业动作,非常有特色。不过却无人欣赏,是她的“伯乐”,2014年,她带着一大堆画作回到国内,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就这样重新踏上了家乡的土地。
当下世间,觥筹交错:有人受着往事的借鉴,对她当初的那般选择啧啧称奇;有人一言不合把往事重提,冷嘲热讽地指责;而还有人对胡娜当年的逃避行为伤心难失,痛斥她不知廉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我们已习惯视她为"叛徒",也难禁她换个身份重新立足,只是,她当初那段“叛逃”史,恐怕会成为她人生中最“挥之不去”,同时也让大家最“耿耿于怀”的一段经历,这是她无论如何洗,都变不白的。
信源:胡娜事件始末:赴美时私自离队 向美国申请政治庇护,来源:凤凰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