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东方夜莺”朱逢博和施鸿鄂结婚,两人相识只有6天,然而,2008年一场“劫难”却摧毁了幸福,朱逢博拒葬遗体,和丈夫骨灰相伴14年。 1967年8月1日,一对新人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喜结连理。新郎是著名歌唱家施鸿鄂,新娘则是初露锋芒的歌剧演员朱逢博。 谁能想到,这对佳偶的缘分仅始于6天前。 朱逢博本是一名建筑师,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系。 机缘巧合之下,她在工地实习时被上海歌剧团慧眼识珠,邀请加入剧团。朱逢博凭借甜美的嗓音和清秀的相貌,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了一名职业歌剧演员。 在剧团的舞台上,朱逢博结识了施鸿鄂。施鸿鄂当时已是声名显赫,在圈内颇有名气。 俊朗的外表加上醇厚的唱功,施鸿鄂俘获了无数爱慕者的芳心,朱逢博也不例外。 朱逢博默默地关注着施鸿鄂,却始终没有勇气表露心迹。 终于有一天,朱逢博鼓足勇气,给施鸿鄂写了一封表白信,邀请他深夜在排练厅楼梯口见面。 施鸿鄂赴约而来,没想到朱逢博开门见山地表示,她决定在8月1日与他结为夫妻。施鸿鄂被朱逢博的真情流露和勇敢追爱所打动,当即应允了她的求婚。 就这样,短短6天的相识,朱逢博和施鸿鄂踏上了红地毯,许下了一生一世的诺言。 两人的结合,在亲友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为他们的美好姻缘感到由衷的祝福,也有人对婚事的仓促感到些许担忧。 但是,朱逢博和施鸿鄂对彼此的感情无比坚定,相信携手共度一生,定能白头偕老。 婚后,朱逢博在丈夫的悉心指导下,演唱技巧和台风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她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深造,又凭借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亮眼表现一举成名。 朱逢博陆续推出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如《橄榄树》、《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迅速跻身歌坛一线。 在事业迎来巅峰时期,朱逢博还创办了上海轻音乐团,担纲团长,为培养歌唱新秀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施鸿鄂在朱逢博的艺术生涯中给予了莫大的支持。 他不仅是朱逢博的导师,更是她最坚强的后盾。夫妻二人一个唱红,一个唱蓝,同台献艺的身影令人羡煞。 而在台下,他们也是令人称羡的模范夫妻,鲜少争吵,恩爱非常。 1970年,朱逢博产下了爱情的结晶——儿子施劲。从此,小两口升级为三口之家。 初为人母的朱逢博不改艺术家的本性,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得以兼顾事业与家庭。 朱逢博常常抱着施劲在后台化妆,一边哄孩子,一边做演出准备。施鸿鄂则会在演出间隙抽空照看孩子,让妻子全身心投入到演出中。 就这样,朱逢博和施鸿鄂相濡以沫,共同谱写了艺术人生的华彩乐章。 谁能料到,造化弄人,天妒良缘,两人蜜里调油的生活在2008年戛然而止。 一场无情的劫难,永远地带走了施鸿鄂的生命,留下朱逢博独自面对余生的孤寂。 2008年,朱逢博和施鸿鄂结婚41年,本以为他们还能相伴到天荒地老。 然而,天不遂人愿,施鸿鄂却在这一年突然离世,没有给妻子留下只言片语。 朱逢博犹如晴天霹雳,她无法接受丈夫撒手人寰的事实,整日以泪洗面,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 面对丈夫的遗体,朱逢博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她拒绝将施鸿鄂的骨灰安葬,而是选择将骨灰留在身边。 朱逢博将装有丈夫骨灰的容器小心翼翼地安放在两人的卧室内,从此,这个房间成为了她和丈夫继续厮守的地方。 每天清晨,朱逢博都会端上一杯热茶,坐在丈夫的遗像前,絮絮叨叨地说着这一天的安排。 吃饭的时候,朱逢博也会把丈夫爱吃的菜肴做好,摆在他生前经常坐的位置上。 晚上睡觉前,朱逢博会轻轻抚摸丈夫的骨灰盒,在他"耳边"说一声晚安。 就这样,在旁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陪伴",却成为了朱逢博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岁月就这样慢慢地流逝,转眼,朱逢博也从花甲之年步入了耄耋之年,两鬓染上了白霜。 然而,无论光阴如何变迁,朱逢博与丈夫骨灰相伴的决心始终没有改变。每逢清明节、中元节等祭祀的日子,朱逢博都会亲自为丈夫上香,诉说内心的思念。 在一些重要的日子,如结婚纪念日、丈夫的生日,朱逢博也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中,一起缅怀施鸿鄂,共同回忆他们美好的过往。 尽管施鸿鄂的离世是朱逢博一生的伤痛,但是能够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丈夫长相厮守,对朱逢博来说却是一种安慰。 她坚信,只要自己还活着一天,就要让丈夫的骨灰陪伴在身边。 朱逢博常常对儿子施劲说,等到她百年之后,就把两人的骨灰合葬,让他们在天之灵能够永远在一起。 83岁高龄的朱逢博,依然怀着一颗少女的心,守着那个曾让她魂牵梦绕的人。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种跨越生死的爱情,令人动容,也令人敬佩。朱逢博用自己的余生,完成了对爱情最虔诚的告白。 参考资料: 《人物|朱逢博:接受,随后努力》来源:新民晚报
1967年,“东方夜莺”朱逢博和施鸿鄂结婚,两人相识只有6天,然而,2008年一
从南谈历史啊
2024-09-02 18:25:00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