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玉,甘肃古代名医之---崔嘉彦,,指导今日之临床,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崔嘉彦的生平是怎样的呢? 崔嘉彦,字子虚,号紫虚真人。南宋政和元年生于甘肃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汉成纪县治在秦安县,于南宋绍熙元年(公元 1190 年)无疾而终,享年 80 岁,崔氏家世不详。 崔氏幼年聪慧敏捷,勤于耕读,青年即负远大志向。因避宋金战火,三十岁后迁徙川东三峡,始习医和钻研道家养生术。再避居江西南康(今星子县),此时与宋儒家大师朱熹相识,切磋学识 朱熹对崔氏学识及人品颇为赞赏,而成密友至交,朱氏后为崔氏撰写列传《西原庵记》且收入《朱文公文集》21。嗣后下江浙,与南宋宰相赵鼎相识,曾进言耕战治国之策,备受赵氏赏识,急待启用之时 赵氏不幸被罢相,崔氏的抱负无以实现而心灰意冷。继而隐居庐山,远离。崔氏在庐山卧龙瀑水之东的西原庵故址筑室居住,一面讲学授徒,一面耕田种药,自给自足。 崔氏怀慈善之心,常周济四方往来之人,且收养孤寡老人及流浪无归之人,颇受民众爱戴和尊重。撰《脉诀》紫虚崔真人四原说》注广成先生玉函经》等。 崔氏对脉学的贡献,创立西原正派脉学,脉学虽源自《内经》,但尚不够系统。晋·王叔和创立《脉经》,阐述 24 种脉象及主病,开创中医脉学之先河 嗣后六朝时期高阳生作《脉诀》采用歌诀体将脉象分为七表。宋之前,该学术占主导地位。崔氏鉴于此种脉象分类法对指导临床意义不深之缺陷,结合《难经》旨意 万病即指四脉与三焦、脏腑相联系的凭脉辨证,即为西原正派脉学之经纬。显而易见,崔氏脉学纠正了宋前脉学不切临床之偏,以简驭繁,言简意赅,结合临床,强调实用 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了脉学在临床中的指导作用,倡导了凭脉辨证、脉证结合的新脉学学说。正因为具备临床指导意义,故而从者甚众,对后世脉学颇有影响,可谓脉学发展史上之里程碑。 西原正派脉学取崔氏在庐山隐居和办学之地西原而得名!1,西原正派脉学相对高阳生《脉诀而言为正派。 西原正派脉学的形成过程:西原正派脉学的创始人为崔嘉彦,嗣后等不断加以充实和提高,日臻完善,形成日后在脉学上有重要地位的西原正派脉学! 西原正派脉学的主要内客,独取寸口,脉学最早源于《内经》,其脉诊部位有十二经诊法、三部九侯诊法、人迎气口诊法、尺寸诊法、气口诊法等。 此种“脉理浩繁,总括于四脉"之纲,便于临床应用,有其指导意义。以统万病 西原正派脉学,以四脉统万病,是为主脉,首先分清病因,凭脉辨证(四脉与三焦脏腑关联)西原正派脉学以寸口分属五脏六腑和三焦 全面系统地阐述脉学 西原正派脉学在阐述脉学时,首先讲脉学之生理,血脉气息,上下循环”。诊脉前之准备““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次言诊脉部位,独取寸口,寸关尺。 脉象病理及八怪脉之病理,以资临床辨证。再言小儿和妇女脉诊之注意点,西原正派脉学的继承和发展, 崔嘉彦奠定西原正派脉学基础 崔嘉彦在庐山筑庐讲学,并著《脉诀》一书以作教材,奠定了西原正派脉学的学派,纠偏当时盛行的高阳生脉学。刘开撰《刘三点脉诀》 刘开,字立之、三点,号复真,系崔嘉彦第一代传人之代表 后世的延续与发展 明代李言闻,字子郁,系明代中药大家李时珍之父,鉴于崔氏《脉诀》的影响,对该书作删补而成《四言举要》,成书于明正德十年(公元 1515 年),因其价值而收编于《本草纲目》后。 明代施沛,字沛然,撰《脉要精微》脉诀讲解辨脉论治,又理精详,全书十二卷,分卷论述阐发崔氏脉学,并选用古今名家之验方补之,可谓脉证治方齐全之脉学著作。 因此,崔氏《脉诀》对中医脉学之发展具有里程碑之意义。崔氏隐居庐山,一面行医,一面修道,钻研道家学说及养生法,自号紫虚真人,故《中国医大辞典》称崔氏为道士。 崔氏推崇道教养生法而享年80 余,亦曾讲授其养生之道,惜哉,未有养生典籍留世。《玉函经》是宋代杜光庭所撰歌诀体之脉学著作,因内容简略,崔嘉彦作注释,增添内容,重在实用 信息来源: 《甘肃史话丛书》
抛砖引玉,甘肃古代名医之---崔嘉彦,,指导今日之临床,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崔嘉彦
瑛悦说事儿
2024-08-30 19:51:5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