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不需要做的8种检查,没一点用处,而且损害身体还浪费钱 李阿姨今年60岁,

任向前养护说 2024-08-23 13:45:14

医院不需要做的8种检查,没一点用处,而且损害身体还浪费钱 李阿姨今年60岁,最近总觉得身体不舒服,于是决定去医院做个全面检查。医生给她开了一堆昂贵的检查项目,说是为了“全面排查隐患”。李阿姨虽然心疼钱,但还是咬牙做了。然而,检查结果却显示她“健康得很”,没有任何问题。李阿姨纳闷,明明觉得身体不舒服,为什么这么多检查都没查出毛病? 就在她苦恼时,邻居王大妈提醒她:“有些检查根本没必要,都是浪费钱,还可能对身体有害。”李阿姨这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不仅花了冤枉钱,还可能被这些没必要的检查折腾出问题。她气愤地质问医生,却得到冷冰冰的一句:“以防万一嘛。”李阿姨意识到,原来有些检查根本没用,只是医院的“赚钱套路”。 作为一名医生,我每天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患者,他们来医院的目的很简单:确保自己的健康。但是,有时候我发现,很多人做了一大堆检查,花了不少钱,结果却是身体没问题。这不禁让我反思,有些检查真的有必要吗?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医院里那些“看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可能没啥用”的检查项目。 1. 全身CT扫描 很多人觉得,全身CT扫描能查出所有健康问题。这种想法很正常,毕竟CT扫描看起来特别先进、全面。但实际上,全身CT扫描并不是万能的。首先,CT是通过X射线来成像的,做一次全身CT,辐射剂量可不小。如果频繁做CT,辐射累积起来,对身体是有害的。另外,CT的敏感度有限,很多早期的小问题根本看不出来。所以,没必要动不动就做全身CT。 2. PET-CT PET-CT是一种更高级的成像技术,可以看出一些早期的癌症。但这种检查特别贵,一次可能要好几千块甚至上万,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定期的体检项目已经足够了,没必要去花大价钱做PET-CT。如果没有特别的癌症家族史或者医生的明确建议,真的不需要上来就做这么贵的检查。 3. 频繁的心电图 心电图是用来检测心脏电活动的,确实能发现一些心脏问题,比如心律不齐。但对于没有明显心脏症状的人来说,频繁做心电图意义不大。很多时候,做心电图出来的结果都是正常的,反而让人白担心。除非你有心脏病史、胸痛或者医生建议,否则没必要每次体检都做心电图。 4. 常规的脑电图 脑电图主要是用来检测大脑电活动的,比如癫痫患者的脑电图检查可以帮助确诊疾病。但对于没有癫痫或者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人来说,常规做脑电图真的没必要。这项检查不光费时间,还可能让你无端紧张。大多数时候,这种检查是为了排查一些很罕见的病,但如果你没有相关症状,不用自己吓自己。 5. 干细胞检测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被炒得很火,很多人因此对干细胞检测感兴趣,认为这能帮助提前预防各种疾病。实际上,干细胞检测目前并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支持其预防疾病的作用,更多时候它只是商家用来吸引顾客的噱头。花大价钱去做这种检测,还不如好好锻炼身体来得实际。 6. 全面性过敏原检测 很多人对过敏的恐惧让他们倾向于做全面性过敏原检测。虽然这类检测能查出很多种过敏原,但其实并不总是准确的。很多人花了钱,却得到了一堆可能并不相关的过敏原清单,搞得自己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这种检测通常建议在明确有过敏症状时才进行,而不是为了“未雨绸缪”去做。 7. 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确实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遗传疾病风险等,但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基因检测目前还存在很多局限性,有些检测结果并不准确或者不具有实际意义。更何况,基因检测的结果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如果你没有明确的家族病史或医生的特别建议,不必急着去做基因检测。 8. 血液微量元素检测 血液微量元素检测是很多人热衷的体检项目之一,特别是一些家长,总是担心孩子缺钙、缺锌、缺铁。实际上,人体内的微量元素水平受很多因素影响,检测结果并不一定能反映实际情况。而且,人体本身就有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微量元素的轻微波动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影响。更何况,如果真的缺乏某种微量元素,通常会有症状表现出来,而不是靠一次检测就能发现。 总结一下: 作为医生,我们的责任是帮助大家保持健康,但有时候“做得多”不等于“做得对”。在选择检查项目时,建议大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决定,不要盲目追求全面和高科技。做太多不必要的检查,不仅花钱,还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必要的体检,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 如果你有任何健康上的疑问,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和你的医生沟通,不要自己吓自己,更不要被一些商业噱头所迷惑。健康管理需要科学、理性,不是检查越多越好。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花钱买健康很重要,但钱要花在刀刃上。希望大家在追求健康的路上,不要被误导,也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和钱包都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0 阅读:1
任向前养护说

任向前养护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