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命运的履带:《强盗》中的机械与人性

抚松舞台视觉 2024-08-22 12:23:28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81年的《Die Rǎuber》(《强盗》)作为德国戏剧史上最受研究和演出的作品之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剧烈的情感冲突,为后世的无数导演提供了广阔的再创作空间。乌尔里希·拉什 (Ulrich Rasche) 在慕尼黑居民剧院的演出中,以巨大的跑步机装置为舞台核心,展现了一种极具冲击力的视觉体验。这些跑步机如同坦克的履带般无休止地滚动,将演员推向高空或深渊,象征着人物在命运的洪流中无法逃脱的困境。他们如同船上的奴隶,艰难地迈步前行,却始终被卷入无尽的尾流之中。 拉什通过这种独特的舞台设计,成功地将《强盗》中激荡的人性冲突、自由的渴望与善恶的搏斗,置于一个充满压迫感的黑暗背景中。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都被这巨大的机械装置所牵引,他们的努力仿佛注定徒劳,始终无法摆脱那象征命运的无形之力。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戏剧的视觉张力,更深刻揭示了席勒原作中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无论是卡尔·摩尔的叛逆与挣扎,还是弗朗茨·摩尔的阴谋与堕落,都在这种机械的无情运转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场演出中,拉什并未单纯地再现原作的情节,而是通过现代化的舞台装置和极简主义的表现手法,将观众引入到一个抽象而深刻的思考空间中。巨大的跑步机象征着宿命的力量,不断推着角色们走向他们的最终命运。每一位演员都在这片无尽的“机械森林”中孤独地挣扎,既象征着个人的内心矛盾,也反映出人类整体在面对命运的巨大齿轮时的无力感。剧中人物的命运在这些装置的强烈对比下显得格外脆弱,而他们的每一次尝试、每一声呐喊,都仿佛淹没在了这机械的声响之中, 将对人类自由和善恶斗争的探索,置于一个黑暗而极其抽象的背景中。 ———— 导演和舞台:Ulrich Rasche 作曲:Ari Benjamin Meyers 服装:Heidi Hackl 合唱团指挥:Alexander Weise 灯光:Gerrit Jurda 戏剧创作:Sebastian Huber 合作舞台:Sabine Mäder 合唱团教练:Toni Jessen ————

0 阅读:0

评论列表

哈哈侠

哈哈侠

1
2024-12-29 12:11

恶童日记的舞台好像也是类似这样的重型机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