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母亲成就周恩来,离乡后却再未归家,周恩来:我痛悔亲恩未报周恩来的成长之路。 周恩来的生母万冬儿,是一位善良宽容的女性。在周恩来幼年时光里,万冬儿用她的爱心悉心照料着这个孩子。虽然周家的境况日渐衰落,但在万冬儿的精心操持下,家中依然井井有条。万冬儿不仅是一位贤惠的妻子和母亲,更是一位乐于助人的邻里。每当乡亲们有什么纠纷,都愿意找万冬儿评理,而她总能不偏不倚、公正处置,化解矛盾。 然而,命运却给万冬儿出了一道难题。周恩来刚满周岁,他最小的叔父周贻淦患了重病。叔父膝下无子,弟媳陈氏希望能过继周恩来为养子,以求"冲喜",挽救丈夫的生命。这对万冬儿而言是个艰难的抉择,周恩来是她唯一的儿子,母子连心,怎舍得与他分离?但善良的万冬儿不忍心看到叔父受病魔折磨,最终还是点头应允了。这一决定,体现了万冬儿无私大爱的品格。 周恩来虽然过继到了叔父家,但并未疏远生母。万冬儿处理邻里纠纷时,总喜欢带着幼小的周恩来在身旁。母亲耐心地化解矛盾、主持公道的身影,在周恩来稚嫩的心灵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由此懂得,做人应当宽容待人、公正无私。后来周恩来曾这样评价生母:"我的生母尽管文化不高,但是宽容大度,处事得体。" 周贻淦去世后,嗣母陈氏将周恩来视如己出,倾注了满腔慈爱。陈氏出身书香门第,能诗善文。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周恩来4岁开始识字,5岁入私塾读书。在这样的熏陶下,周恩来自小就养成了好学的习惯,诗词方面的素养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周恩来曾感慨:"我在诗词方面的修养,要感谢母亲的启发。 可惜天不遂人愿,周恩来9岁那年,生母和嗣母相继离世。年幼的周恩来不得不自己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好在他还有一位勤劳朴实的乳母蒋氏。蒋氏是一位目不识丁的普通农妇,她带着周恩来来到大运河畔自己的家中。在这里,周恩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体会到了他们的疾苦。蒋氏虽然不识字,但她教会了周恩来农家生活的勤劳智慧。在乳母的影响下,周恩来学会了耕种,并把自家的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瓜果蔬菜,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三位母亲用三种不同的方式,给了周恩来人生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教诲。生母让他懂得做人应宽厚待人,嗣母开启了他探求知识的大门,乳母则让他懂得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这些教诲,日后都化作了周恩来心中澎湃的家国情怀,激励着他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1910年,怀揣着三位母亲的殷殷嘱托,周恩来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土,踏上了求学之路。临行前,他特意收拾了几样对他意义非凡的物品:生母万冬儿的画像、嗣母陈氏亲笔写的诗文,以及乳母蒋氏为他缝制的一些衣物。乳母一路相送,叮嘱周恩来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周恩来一一应下,却不曾想,这一别,竟成了永诀。自那时起,他再也没能回到梦萦魂牵的故乡。 离家求学后,周恩来的人生轨迹渐渐与家乡拉开了距离。他先后在天津、东北、日本等地求学,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即便远在他乡,周恩来也时常思念三位母亲。在东北和日本留学期间,他随身携带着嗣母陈氏写的诗文,常常展读,以解思亲之苦。有一次,周恩来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打开母亲亲笔写的诗本,感觉墨迹未干,可是她已经去世10年了,不知还想着我这儿子没有?"字里行间,满是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投身革命后,周恩来将儿时母亲们给予他的爱,化为了为人民服务的动力。他砥砺前行,历经磨难,始终践行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场场斗争中,周恩来冲锋陷阵、英勇善战,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无论是在革命斗争的艰难岁月,还是在新中国建设的火热年代,周恩来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在为革命事业和国家建设奔波的66年里,周恩来再也没能踏上故土,亲吻母亲的墓碑。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总理,公务繁忙,日理万机。他多次提及回乡探亲,却终究难以如愿。每每接见家乡的干部,周恩来都会深情地说:"这么多年,我没有回乡,母亲的墓前或许已经白杨萧萧,我痛恨亲恩未报。 周恩来生前住过的西花厅,那里的后院里长满了漫天盛开的芍药花。芍药是他嗣母陈氏生前最钟爱的花朵。或许是出于对嗣母的怀念,周恩来特意在窗前、路旁都种上了这样的花。 三位母亲或许只是普通人,但她们以伟大的母爱,孕育和哺育了一位伟人。她们给予周恩来的,不仅仅是生命,更是宝贵的人格塑造和精神滋养。虽然周恩来终其一生没能再回到母亲身边,但母亲们的爱始终是他不竭的力量源泉,激励他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周恩来用自己的一生,将母爱化作了崇高的家国情怀,他是母亲的好儿子,更是人民的好儿子。
三位母亲成就周恩来,离乡后却再未归家,周恩来:我痛悔亲恩未报周恩来的成长之路。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8-14 16:45:58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