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关于“网号”“网证”说得比较到位。
“网号”“网证”个人信息安全升级,网上畅游更便利!
近期,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研究起草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并于7月26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就引发了人们关于“网号”“网证”的讨论。何为“网号”和“网证”?
网号,是指与自然人身份信息一一对应,由字母和数字组成,不含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符合;网证,是指承载网号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认证凭证。
国家为何要推出“网络身份证”,换言之,它的好处是什么?
首先,网络身份证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下办理各种事项。当网民向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申领了网号、网证之后,就会得到一张虚拟的“网络身份证”,它可以向需要实名认证的互联网平台进行认证,而不再需要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等个人敏感信息,省去了之前繁琐的步骤。
简单来说,有了“网证”后,无需多重证明证“我是我”,不需要填写个人信息,只需要使用“网号”“网证”就能登录软件平台。
其次,网络身份证可以对平台进一步规范。我们当今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软件APP,而在注册、使用过程中,App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大量存在,包括手机号、通讯录、通话记录、短信等在内的关键个人隐私信息存在外泄隐患。这意味着,一些App在为网民提供服务和便利的同时,却成了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斗”。
在使用“网号”“网证”前,我们注册互联网平台账号,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是由平台收集,这也使得我们个人信息安全无法保障,信息泄露风险大大存在。而实施“网证”制度后,个人信息就由国家收集保存,平台将无法获取。这样一来,互联网平台就不能以“实名制”为由超范围采集、留存个人信息了。
最后,这个“网证”制度还能帮我们打击电信诈骗。你想啊,如果诈骗者被全网封禁了“网证”,那他们想换个平台或手机号继续行骗就难了。同时对于网络“键盘侠”“水军”也会有一定制裁效果。
另外,还有专家提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确实,现在的网络环境这么复杂,有了这个“网证”,我们就能更好地监管和保护我们的孩子。
当前,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仍处于试点阶段,已上线试点APP和场景共67个,包括部分政务和互联网APP,如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中国铁路12306、淘宝、微信、小红书、QQ等。“国家网络身份认证 App(试点版)”已在多个应用商店上线,整个申领注册过程非常简单,毫无压力。
总之,“网号”“网证”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对我们普通网民是极大利好。
当然,也有少部分网民对此感到担忧,认为“网证”制度让政府进一步加强管控,对上网自由造成影响,使得大家在网上变得更加谨小慎微。
其实这种担心无异于杞人忧天,大可不必。所谓“为社会公众统一签发‘网号’‘网证’”,实际上不是为了管理公众,而是为了治理平台。以我们现在的网络建设水平,个人的上网痕迹信息,哪怕你的匿名的,其实也被记录、可追踪,“网号”“网证”制度不会强化既有能力。
我国实行电话卡实名制已经有十一年了,我们用任何软件都需要手机号注册才能发布内容和评论,发布什么违法言论是会被查到的。我们的个人信息早已被掌握,但只要你遵纪守法,谁会去查你呢?
其实,“网络身份证”和现实身份证是一样的,只是为了便于管理和治理,实施“网络身份证”的目的在于约束坏人、保护好人,只要自己坦坦荡荡,规规矩矩,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有何可惧?
目前大家对“网证”制度褒贬不一,但有争论不是坏事,任何一个制度的出台和完善,都需要各方充分且理性的沟通、讨论,才能够凝聚更大的共识。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只是一个开始,关键还在后续的完善与执行。大家也不要过度担忧或断言,而应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讨论、提出建议,共同推动这一制度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数字时代实现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可持续均衡。
毕竟,选择自由不等于放弃秩序,有秩序的社会也必然尊重个人选择权。对于当前的舆论环境来说,需要建立网络身份统一认证体系,规范网络秩序,同时将“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的上空,保证个人选择自由。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