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从难民营到诺奖殿堂:巴勒斯坦科学家的化学逆袭之路

一张泛黄的照片里,10平方米的牲畜棚挤着9个孩子和几只山羊;另一张高清影像中,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金色穹顶下,身着燕尾服的

一张泛黄的照片里,10平方米的牲畜棚挤着9个孩子和几只山羊;另一张高清影像中,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金色穹顶下,身着燕尾服的学者正接过诺贝尔奖章。

这两幅画面属于同一个人——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马尔·M·亚吉。他研发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能高效净化水质,而60年前,他喝的水需要步行两公里去公共水井汲取。

在羊粪味中萌芽的科学梦想

1965年的约旦安曼难民营,亚吉一家11口与牲畜共享一个没有水电的泥砖房。夜晚靠煤油灯照明,课本是教会学校借来的过期教材。

15岁时,他用废弃铁罐和沙石制作简易滤水器,解决了全家饮用水的浑浊问题。这个粗糙装置与三十年后他研究的MOFs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有着相似的净化逻辑。

联合国难民署的资助让他获得基础教育机会。

35岁博士的"慢跑人生"

当同龄学者已建立实验室时,28岁的亚吉刚完成本科学业。难民身份让他比常规学术路径晚了十年:35岁获博士学位,45岁才发表首个突破性成果。他的早期实验设备多来自欧洲实验室的淘汰品,2003年那篇开创性论文的原始数据,记录在二手笔记本的夹页中。

‍"反应釜温度必须恒定在85±2℃"——这是他在发现MOFs新合成法时,连续72小时记录的实验日志节选。当时实验室没有自动控温装置,他每隔20分钟手动调节一次阀门。

MOFs革命:用化学搭建希望之网

亚吉团队开发的材料像分子级乐高:金属离子为连接点,有机分子为支架,可定制出不同孔隙结构的晶体。1克MOFs材料的内部表面积相当于足球场,能捕捉特定分子。

这项技术已用于叙利亚难民营的移动净水设备,以及非洲高温地区帐篷的温控涂层。

诺奖评委会特别指出,亚吉的贡献在于"将极端环境需求转化为基础科学突破"。

他总说自己的研究是"给15岁的那个少年一个答案"。

诺奖聚光灯外的传承

2026年,亚吉设立难民科学教育基金,要求受助者签署"帮助下一个自己"的承诺书。

据统计,全球难民中仅0.003%能接受高等教育。

他在颁奖演讲中说:"我曾用化学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要用它改变难民的命运。"

这句话背后,是60年前煤油灯下那个在作业本背面写满公式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