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16日,秦基伟从朝鲜战场回国,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毛主席问他:“怎么样?上甘岭的美国佬好打吗? 1953年6月16日,秦基伟从朝鲜战场回国。历经多场战役,身经百战的他,这一天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这次接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彰显了毛主席对抗美援朝将士们的关怀和重视。 接见之初,毛主席温和地问道:“怎么样?上甘岭的美国佬好打吗?”这一问,让秦基伟瞬间陷入了回忆,眼眶微红。上甘岭战役,是秦基伟参加的所有战役中最为艰难的一次,也是在这场战役中,他的兵员牺牲最多,令他心痛万分。 上甘岭战役前,美国人一直在谈判桌上提出各种过分的要求,试图通过谈判获取更多利益。然而,中朝代表在谈判中寸步不让,这使得美国人恼羞成怒。美国代表放下狠话:“谈判桌上你们不让步,那么战场上我们的飞机大炮也不会让步。”此话一出,便拂袖而去。 为了在战场上占据优势,1953年10月初,范佛里特命令克拉克发动“摊牌行动”,意图一举歼灭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范佛里特估计,这次行动最多需要六天便可结束,美军的伤亡不会超过两百人。他自信地认为,凭借美军的优良装备——空中的飞机、地面的坦克大炮、海上的潜艇,志愿军在强大的火力下必然一触即溃。然而,事实证明,范佛里特的自信是多么的错误。 1953年6月13日,上甘岭战役爆发。597.9和537.7高地,是我军在三八线上的重要防护线制高点。若这两个高地失守,志愿军在平康平原上将成为活靶子。因此,上甘岭的每一寸土地都必须牢牢掌握在志愿军手中。双方在这两个高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战况几经反复。白天,美军占据高地;夜晚,志愿军便反击夺回。这种反复的争夺战,使得战斗变得异常惨烈。 在战争最艰苦的时刻,敌人的炮火几乎将我军的阵地扫平。为了躲避敌人的疯狂扫射,战士们不得不退守到坑道里。秦基伟为了能掌握第一手战况,随时调整作战部署,毅然将指挥部也搬到了坑道里。在坑道指挥部,他不眠不休地坚守了七天七夜,眼珠子都熬红了,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随时根据战况调整作战计划。 然而,随着战斗的持续,战士们面临弹尽粮绝的困境。敌人的炮火封锁使得后方的补给难以送达,连一颗子弹、一块窝头都无法运上前线。补给部队一次次冲上去,又一次次倒下去,这一幕深深刺痛了秦基伟的心。为了给补给部队争取时间和机会,秦基伟果断下令炮营师长,动用24门“喀秋莎”大炮,集中火力轰炸敌人的火力点。 在炮火的掩护下,后勤补给部队顽强地将子弹和食物一点点地送上了上甘岭。然而,当他们到达战地时,眼前的惨状让每一个人都红了眼眶。地表面的防御工事几乎被敌人的炮火摧毁,战士们只能在狭小的坑道里躲避。伤员和烈士都无法运送出去,使得原本就狭小的坑道变得更加拥挤。即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战士们仍然顽强地坚守了四十多天,最终牢牢守住了阵地。这次后勤补给的成功,也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上甘岭战役不仅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艰难的一次战斗,更是一次对指挥官和战士们毅力与勇气的严峻考验。 1953年6月13日,上甘岭战役的硝烟再度弥漫在朝鲜半岛的天空。597.9和537.7高地,是志愿军在三八线防护线上最重要的制高点,这两个高地关系到整个防线的稳定。敌人深知这一点,志愿军也明白这一点,于是双方在这两个高地展开了一场惨烈的争夺战。 战斗打响的第一天,美军便以猛烈的炮火开路,试图迅速占领高地。白天,美军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一度占据了597.9高地。然而,夜幕降临后,志愿军则利用夜间的掩护,组织反击,将高地重新夺回。这种白天争夺、夜间反击的拉锯战,在接下来的数日里反复上演。在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刻,敌人的炮火几乎覆盖了整个上甘岭地区。地面上的防御工事几乎被夷为平地,志愿军不得不退守到地下坑道中。坑道成了战士们的避难所,也是指挥部的临时指挥中心。秦基伟将指挥部设在坑道中,始终紧盯战局变化,指挥作战。 在坑道中,秦基伟和他的战士们忍受着极端恶劣的环境。为了随时掌握战况,调整作战部署,秦基伟不眠不休地坚守了七天七夜。他的眼睛熬红了,但却从未有一刻放松警惕。战士们的坚韧和无畏精神,也在这段时间里得到了极大的考验和锻炼。战斗进入胶着状态后,志愿军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补给困难。敌人的火力封锁,使得后方的弹药和食物难以送达前线。补给部队一次次冲上去,却一次次倒下。这一幕,让每一个见到的人都心痛不已。为了打破这种困局,秦基伟果断下令,将24门“喀秋莎”大炮集中火力,轰击敌人的火力点,为补给部队开辟通道。 秦基伟的指挥和战士们的英勇,最终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这场战役不仅为朝鲜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实力。每一个在战斗中付出和牺牲的战士,都是新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
1953年6月16日,秦基伟从朝鲜战场回国,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毛主席问他:“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10 16:01:03
0
阅读: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