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
——《周易》
千载兴亡如镜鉴,一部《资治通鉴》道尽帝王将相之得失成败。司马光以史为镜,映照出一个永恒的真理:德不配位者,天必降其祸;行不循轨者,势必趋倾覆。这不仅是古代君王的宿命,更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位居高位者都应铭记的警世恒言。
翻开《资治通鉴》,那些德不配位的君主如走马灯般轮转登场,他们的结局无一不验证着这句古训的深刻内涵。
隋炀帝杨广,可谓德不配位的典型标本。身居九五之尊,却奢靡无度,三征高丽,开凿大运河,耗尽民力。史载其"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德行浅薄却妄图建万世之业。结果如何?十四年皇帝生涯,落得个弑君篡位、国破家亡的悲惨下场。正如《资治通鉴》所记:"炀帝承文帝余烈,海内殷富,而一朝丧乱至此。"
再观明末崇祯皇帝,亦是德不配位的鲜活例证。 虽有中兴之志,奈何刚愎自用,猜忌多疑。频繁更换大臣,朝令夕改,终致朝政混乱,民心离散。面对内忧外患,既无明君之德,又乏治世之能,最终只能在煤山一缢了之,留下"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的千古叹息。
这些历史的镜鉴告诉我们:位高权重者,若无相匹配的品德修养和治理能力,必如沙上筑塔,终将倾塌。
二、行不循轨:偏离正道的必然结局《资治通鉴》中更多的案例证明:不循正轨而行者,纵有一时之得,终难逃倾覆之祸。
秦始皇统一六国,功业盖世,然其治国之道却背离了仁政轨道。 焚书坑儒,严刑峻法,民怨沸腾。司马光评曰:"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帝国,但因行不循轨,二世而亡,成为历史上最短命的大一统王朝。
隋文帝杨坚,本是励精图治的明君,晚年却渐失治国正轨。宠信独孤皇后,任人唯亲,废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储。这一系列偏离正道的决定,直接导致了隋朝的快速衰落。史家叹曰:"文帝不能远小人,亲君子,信谗言,废正嫡,祸乱之阶,皆此致之。"
古人云:"君子之道,如行大路,虽远必达;小人之径,如走邪道,虽近必迷。"行不循轨者,看似抄近道,实则走向深渊。
三、现代镜鉴:企业兴衰的当代演绎时移世易,《资治通鉴》的智慧在现代商业社会依然闪闪发光。那些德不配位、行不循轨的企业,同样难逃历史规律的支配。
某互联网巨头的创始人,曾是商界翘楚,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急速扩张,其德行修养却未能同步提升。 狂妄自大,目无法纪,最终因垄断行为被监管重拳整治,从万亿市值跌落神坛。正如《资治通鉴》所言:"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
另一家知名房地产企业,曾位列行业三甲,却因偏离稳健经营的正轨,疯狂加杠杆扩张。 其掌舵人将"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奉为圭臬,背离了量力而行的商业常理。结果如古代那些不循正道的君王一般,在资金链断裂中轰然倒塌,数千亿债务成为行业警钟。
现代商业如古代治国,同样需要德配其位,行循其轨。企业家若无相应的品德修养和经营智慧,纵然一时风光,终将如历史上那些昏君一样,成为时代的笑柄。
四、修德循轨:立身处世之不二法门《资治通鉴》给后世的启示,不仅在于鉴往,更在于知来。如何避免德不配位、行不循轨的悲剧重演?
首在修德。位越高,责越重,德越需厚。古人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经营企业,都应将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正如《大学》所言:"德者,得也;德者,得人心也。"唯有德配其位,方能得人心,成大业。
次在循轨。 天道有常,人道有序,循轨而行方能行稳致远。古代圣王治国,必循仁政之轨;现代企业经营,亦需循合规合法之轨。偏离正道者,虽可获一时之利,却必承长久之害。
终在自省。 《资治通鉴》之所以名为"资治",正在于其以史为镜的反省功能。无论身处何位,都应常怀敬畏之心,时时自省,刻刻警醒。如司马光所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结语:
掩卷《资治通鉴》,那些兴衰成败的历史片段仿佛昨日重现。德不配位者的悲惨结局,行不循轨者的覆灭下场,如暮鼓晨钟般在历史的天空中回响。
这部千古史书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身份如何转换,"德配位、行循轨"都是立身处世的不变真理。位高者当以德配位,行事者当以轨为准。唯有如此,方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非成为后人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资治通鉴》正是这样一面明镜,映照出千古不变的人生智慧: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行不循轨,终至倾覆。
愿每一个身居要位者,都能从这面历史明镜中看清自己,修德循轨,行稳致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