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黑白照片中的老太太,是毛泽东曾经的岳母、贺子珍的母亲、革命烈士温吐秀。 温吐秀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她并不普通。她的丈夫贺焕文是一位革命者,两人一起建立了一个充满革命精神的家庭。他们有三子三女,分别是贺敏学、贺敏仁、贺敏萱、贺子珍、贺怡、贺先圆。每一个孩子都在这个家庭中感受到了革命的氛围和父母的教育,逐渐成长为革命事业的重要力量。 温吐秀不仅仅是一位母亲,她更是家中坚强的后盾。她识文断字,虽然在那个时代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但她通过自学掌握了不少知识。这不仅让她在家庭中拥有更高的威望,也为她日后参与革命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温吐秀深知革命的重要性,因此在丈夫的带领下,她积极参与到革命事业中。她和丈夫共同经营一家进步书刊书店,这不仅是他们生计的来源,更是革命传播的重要阵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书店成为了革命者们交流思想、传播革命火种的地方。 书店里隐藏着一台石墨油印机,这台机器在当时显得格外珍贵。许多苏区的重要机关报刊、文件都是通过这台机器印刷出来的。这项工作不仅繁重,而且危险。国民党的眼线无处不在,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但温吐秀毫不畏惧,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确保了这些重要文件的安全传递。 有一次,温吐秀听到风声,国民党特务准备突袭书店。她迅速将印刷机和书刊转移到安全地点,并及时通知丈夫和其他同志。这一举动不仅保护了重要的革命资料,也保全了书店的安全。这些年,温吐秀的勇敢和智慧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她成为了革命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1928年6月的一个晚上,年仅18岁的贺子珍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那时的毛泽东刚经历了一系列失败,身边仅剩下四千多名追随者,连炒米也吃光了。他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头发蓬乱。当贺子珍把毛泽东的情况告诉家人时,温吐秀和贺焕文立即行动,四处筹粮,并成功打败了一支驻防的国民党部队,把缴获来的粮食供给毛泽东的部队。 贺子珍和毛泽东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感情。一次晚餐,两人共进晚餐,边吃边谈,毛泽东对贺子珍的美丽和智慧深感欣赏。第二天早上,毛泽东毫不隐瞒地向同事们宣布:“贺同志和我相爱了。”这段革命爱情在温吐秀的眼中,是希望的象征。她非常满意这位女婿,不断给他弄来吃的喝的,让毛泽东得到了恢复健康的机会。 毛泽东在苏区的日子虽然艰苦,但因为有了温吐秀的悉心照料,他逐渐恢复了健康。温吐秀不仅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还特别细心地为他治疗背上的毒疮。毛泽东因长期在深山密林中穿梭,感染了毒气,背上生了一个毒疮,疼痛难忍,高烧不退。 为了治好毛泽东的病,温吐秀历尽千辛万苦,从山上采来一种叫满天星的药草,敷在创口上,成功拔出了脓液,使毛泽东得以恢复健康。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温吐秀的医术,更突显了她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毛泽东的深厚感情。 1934年秋,红军即将开始漫长而艰难的长征。毛泽东与贺子珍也在出发的队伍之中。临行前,温吐秀彻夜未眠,为女婿补好了挎包上的那个弹孔。她巧妙地用红丝线在补疤上绣出了一颗红五星。这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缝补,更是一种深切的祝福和期盼,希望他们在革命道路上能有好运相随。 分别的时刻到了,温吐秀一手拉着女儿,一手拉着女婿,眼中没有泪水,嘴里也没有说一个字。她只是默默地看着两位年轻人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牵挂和希望。她知道,这一别,可能会是很长的时间,甚至可能是永别。但作为一名革命者,她深知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唯有忍痛送别。 1938年2月,温吐秀的丈夫贺焕文因病去世,享年68岁。这个消息给温吐秀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不久后,她接到了党组织的通知,要求她北上延安寻找毛泽东和贺子珍。虽然年事已高,但温吐秀依然决定踏上这条艰难的旅途。 温吐秀一路上跋山涉水,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终于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然而,延安的生活并没有她想象中那样顺利。她得知女儿贺子珍已经离开延安前往苏联,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温吐秀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她选择坚强面对。毛泽东得知岳母到来后,立刻安排人照顾她的生活。温吐秀在延安的日子里,尽管心中挂念女儿,但她依然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活动。 1941年秋天,温吐秀因病去世。她的一生,充满了革命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毛泽东对温吐秀的去世深感悲痛,他个人承担了温吐秀的丧葬费用,并委托中办的同志与当地老乡将她安葬在延安北关的后山上。温吐秀的墓地简单而朴素,但它却承载着无数革命者对她的敬仰和怀念。 温吐秀去世后,毛泽东对她的革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多个场合提到她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斗志。温吐秀的故事在革命队伍中广为流传,她成为了那个时代许多革命者心中的榜样和精神支柱。 革命烈士的光辉。
这张黑白照片中的老太太,是毛泽东曾经的岳母、贺子珍的母亲、革命烈士温吐秀。 温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6-26 21:36:03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