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邓稼先来北京开会,张爱萍将军问他:你怎如此清瘦,脸色也差?他笑回:没事,吃点药就好。谁料,检查后,医生竟不让他走了,立即住院!他感慨,该来的终究来了,只是没想到这么早。 那年的北京,春意正浓,而中国的核科学界却似乎预感到了一场暴风雨的来临。邓稼先,这位曾在国际核科学领域中留下深刻印迹的科学家,步履蹒跚地进入了会议室,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张爱萍将军的眉头紧锁,心中涌起了不祥的预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老邓,这是怎么了?你这身体状态可真让人担心。”张将军的声音中满是关切。邓稼先只是淡淡一笑,尽力掩饰着身体的不适,“张将军,不用担心,老问题了,吃点药就能缓解。”然而,随着会议的深入,邓稼先的脸色越发苍白,几乎无力支撑自己的身体。会议结束后,张爱萍坚决安排他前往医院进行检查。这一检查,却意外揭开了邓稼先多年来隐藏的秘密——由于多年前一次核试验中的意外暴露,他体内积累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 三个月前的一次事件令这个秘密更加沉重:日本决定将核废水排入海洋,这一决定引发了全球的恐慌和抗议,使得核辐射的危害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邓稼先的病情显得尤为触目惊心。 1979年的那次空投实验原本是常规的安全测试,但意外发生了。当时,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在戈壁滩上进行实验,一个设计失误使得核弹未能按预定轨迹落地,导致核物质泄漏。此后,虽然没有立即显现,但邓稼先的身体逐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当基地司令员陈彬得知情况时,强烈反对邓稼先亲自前往事故现场。“老邓,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值钱。”但邓稼先的执着和责任感使他坚持亲自去查明原因。他与赵副部长一同驾车深入戈壁滩,最终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找到了散落的核碎片。 “我们幸运,它没有爆炸,只是碎了。”邓稼先在拾起那颗破碎的核弹时,心中五味杂陈。他对同事说,“好了,不要靠近。这里够我一个人就行。”他的声音中带着坚定和无奈。他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1984年,尽管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邓稼先还是坚持在戈壁滩上指挥着新一代核武器的试验,直到1985年的北京会议,他的病情终于被张爱萍察觉。 在医院中,诊断结果是残酷的:直肠癌晚期。医生的话语如同晴天霹雳,“这是长期辐射暴露的后果,现代医学也无能为力。”术后的邓稼先更加衰弱,妻子在旁心痛不已。作为医科大教授的她,对癌症和核辐射的双重打击感到无比无力。然而,邓稼先的心志却未曾动摇。 直到1986年3月,邓稼先的身体状况已严重恶化,医生们坦言,连续的放疗和化疗使他的身体机能接近崩溃。但即使在生命的黄昏时刻,邓稼先仍旧不忘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开始策划和撰写一份关于核科技发展的建议书。这份文件详尽地分析了中国核技术的现状,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多项建议,尤其是在核安全和核技术应用方面的战略布局。 他强调了核安全体系的重要性,建议国家加大对核安全技术的研发投入,包括核事故应急处理和辐射防护。他还提出,应当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核安全监管机构,专门负责监督和评估核设施的安全操作,确保所有核技术的应用都在安全的框架内进行。此外,邓稼先在建议书中提到了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共享信息和技术交流,提升中国在国际核安全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建议书还着重指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建议国家设立专门的核科学研究基金,支持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核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创新。他认为,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人才梯队的建设是提升国家核技术实力的关键。在完成这份重要文件后,邓稼先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1986年5月16日,他再次接受了一次大手术,尽管手术本身技术精湛,但由于癌细胞已广泛扩散,医生无法完全清除患处。手术后,他的体力更加衰弱,不得不依赖高剂量的止痛药物来缓解痛苦。 7月29日,邓稼先因病情恶化,在北京的一家医院中安详离世。他的去世震动了整个科学界,许多同事和朋友都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离去感到哀痛。尽管邓稼先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和对核科学的卓越贡献将永远被后人铭记。他生前的提案和建议后来被逐步实施,为中国的核科技发展和核安全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国家核安全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85年,邓稼先来北京开会,张爱萍将军问他:你怎如此清瘦,脸色也差?他笑回:没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6-17 16:34:22
0
阅读:176
家有梧桐
民族脊梁,国之干城[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