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熊兴江博士讲经方治疗皮肤病,湿疹、荨麻疹、痤疮。我是个内科医生,妇、儿、皮肤这些学科不是我的专业,懂的浅,治的少。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可能学习一些“体系化”的临床技能,因为坐中医科专家门诊,还是会碰到妇科、儿科、皮肤科的患者求诊,如果不是疑难病,我们要争取给予妥善的处理,不要犯方向性的错误,不要贻笑大方。
我佩服熊博士,喜欢听他的课,除了他讲的清楚明了、切合临床实用之外,还有个重要原因,他是我的同龄人,他走过的路有借鉴意义,他没有名医架子,不文过饰非,实事求是、不说假话,不哗众取宠,这些都是当今中医界宝贵的品格!
他分享的一个小儿荨麻疹的病案,颇有启发。10岁男孩,皮肤瘙痒5年,入夜尤甚,反复搔抓,难以入眠,出汗较少,运动后身痒加重,但汗后痒减。口气重,晨起干呕,喜欢吃冷的,喜欢吃荤,不喜蔬菜,睡眠差,夜里痒醒,大便干燥,臭味重,2-3天拉一次大便,小便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初诊考虑是阳明热盛,用白虎汤加蝉蜕,3付,药后身痒减轻,口渴依旧,改投《外科正宗》消风散,荆芥、防风、蝉蜕、苦参、苍术、知母、石膏、牛蒡子、通草、当归、生地、甘草,5付。结果孩子吃了2小时以后就面红、出汗、呕吐(估计是苦参等寒凉药的副作用),5付吃完,已经不爱吃饭了,荤菜也吃不进,饮水减少,舌苔白厚腻微黄,身痒没有改善。
至此,只能用六君子汤和保和丸去理脾胃,5付药后胃口好了,饮食增加了,恢复为未治疗前的状态,等于绕了一圈,荨麻疹还是在原点。熊博士重新考虑病情:孩子出汗很少,且汗后瘙痒减轻,此为表闭不开,兼有湿热,表里同病,胃热炽盛,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甘草、姜、枣,并鼓励患者运动出汗,5付药后,瘙痒和抓痕有明显改善,舌苔厚腻加半夏、苏叶,痒甚加蝉蜕,上方服用4个月,瘙痒和风疹团块消失,口干欲冷好转七成,睡眠和大便正常。鼓励患者多运动并改成饮食方式,家中备几贴中药,瘙痒加重时可服,随访一直稳定。
多真实的医案啊,没有预想中的一剂知,二剂已,而且确实走了弯路,后边找到对的路以后也又吃了4个月才停,这就是真实的临床世界啊,诸君!这则医案是他研究生毕业时治疗的(2010年),很有代表性,内科出身的医生首先用内科思路,用白虎汤,疗效不佳,改用外科学教材的消风散,也不行,想到经方……熊博士讲他读书期间勤于跟师,做了几百万字的跟师记录,但发现很多医师病人不少,但疗效平平,很少有患者感受到疗效,只能按惯性坚持吃药,直到他遇到经方和史欣德教授,他才开始成长的加速度!治疗疾病逐渐体系化,认知清晰,很少彷徨,他说一个优秀的中医师,熟练掌握30首方剂,熟练掌握50味中药,就应该能处理临床七八成的问题,我认同这个观点,这就是《伤寒论》“通治”法的概念[good][good][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