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你以为的努力很可能是一个笑话

从波评影剧综 2024-06-01 18:33:15
史阐立,侯季常、杨万理三位都属于寒门学子,也因为和范闲有了交集,被人称为范闲的三门生。但是,他们之间也有贫富差异,并不一样。 史阐立寒门里的寒门,一穷二白,温饱都解决不了,得在店里洗碗,去礼部干活来维持生计。杨万理比史阐立好 一丢丢,温饱勉强能解决却没有更多钱去点蜡烛看书,坐在店里的廊檐下借光看书。 三个人当中,侯季常的经济条件属于好一点的,既能解决温饱也能让自己维持基本的赶考各项开销,甚至还有钱买烧鸡改善一下伙食。 所以说,侯季常去礼部干活的目的,并不像史阐立和杨万理是真的需要钱维持生计,他是为了在礼部尚书面前露脸。 侯季常知道自己是寒门子弟,一没钱铺路二没人脉资源,但他也深谙科举之道,所以找到了让自己露脸的机会,就一定要抓住。 看着侯季常为了露脸像耍宝一样的伎俩,拙劣都谈不上,更多是可笑。但对于侯季常来说,一个身居底层急于想上位的人,也只能想出这一招了。 侯季常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此,他让范闲帮忙,让同伴帮忙,和他一起抬着木头在礼部尚书的附近走来走去,侯季常三个字喊了一遍又一遍,他以为这样就能引起礼部尚书的注意,记住他的名字。 结果呢?在上位者眼里,他所做的一切努力,根本就是空气。 当他请范闲帮忙抬木头,故意大声说出自己辛苦的时候,他以为礼部尚书听到了,实际上礼部尚书睡着了,根本没听到。 当他告诉其他两位学子和范闲,来礼部干活是为了露脸的时候,礼部尚书拿着这些干活的学子名册,认为都是可以划掉不录取的,因为都是寒门子弟。 当侯季常的名字被喊了一遍又一遍的时候,礼部尚书和范闲正在较劲,估计也只有范闲能听到他的名字。 现实就是这样,圈层不一样的时候,站位不一样的时候,认知是无法达到一致的,所以不要试图用下位者思维去揣测上位者的想法。 对于寒门子弟来说,钱和人脉都没有,那就像杨万理一样,做真实的自己就好。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