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4月22日夜,一架苏联波-2轰炸机完成对德军阵地的轰炸,正欲返航。突然

静静的聊 2024-05-28 23:14:26

1943年4月22日夜,一架苏联波-2轰炸机完成对德军阵地的轰炸,正欲返航。突然,一颗高射炮弹在飞机座舱附近爆炸。女飞行员多西立刻操控机身翻扣过来。紧接着,飞机垂直向下扎去,摆脱了德军对空炮火的攻击。

“干得好!”坐在后舱的伊拉兴奋地夸赞着多西,然而前舱的多西没有任何反应,而且飞机仍在极速向下俯冲。伊拉顿感情况不妙,她猜想刚才那颗炮弹可能使多西受伤而昏迷!

波-2飞机本来是用于训练飞行员的教练机,前后两个座舱,都设有驾驶装置,中间隔了一块钢板,飞机没有座舱盖。由于战争爆发,前线飞机紧缺,波-2被简单改装后作为轰炸机投入战斗。伊拉作为领航员,坐在后舱。入伍前,她也是一名飞行员,但她并没有驾驶过波-2。而此时此刻,她必须重操驾驶杆,拯救飞机,拯救自己!

伊拉下意识地看了一眼高度表,指针已经指向300米刻度线,她心中一惊,本能地拉了一下驾驶杆,可飞机毫无反应!伊拉急了,使尽全身力量狠命一拉,机头猛地上扬,飞机恢复了水平飞行。此时,飞机距离地面的高度仅有150米!

暂时脱离危险后,伊拉赶紧再一次高声呼唤多西,可依旧听不见回答。她决定立即改变航向返回基地。由于已经很长时间不驾驶飞机,她边念叨着操作程序,边操纵飞机转弯。可是她蹬舵舵不动,压杆杆不灵,飞机完全不受控制。伊拉傻了眼,她再次大声呼喊着多西的名字,希望能把她从昏迷中唤醒,可是多西连哼都没有哼一声。万般无奈,伊拉被迫从座椅上起来,探身到前舱,她这才发现原来多西的整个身体重重地压在了驾驶杆上。

伊拉很幸运,此时飞机正自动地笔直向前飞行。不过伊拉知道,这种安定状态只是暂时的,危险随时都会降临!

伊拉强忍着凛冽的寒风,一手抓住仪表板上缘,另一只手去扶多西的头。多西的飞行帽破了一个大洞,伊拉冻僵的手指刚好插进多西被弹片击穿的头颅。触摸到多西还在发热的伤口,伊拉吓得立即缩回了手。多西已经牺牲,一切只能靠她自己了!

伊拉想用左手抓住多西的脚和腿,使其挪开驾驶杆和方向舵,但是没能成功。索性伊拉从座椅上站起来,两只手同时抓住多西的衣领往上提,把多西的尸体拖了起来。此时,多西的头往后仰着,被强烈的气流吹得不住地摇晃,样子非常可怕。

多西的尸体已不妨碍驾驶杆和方向舵了,伊拉迅速腾出右手抓住驾驶杆,操纵飞机转弯,总算使机头对准了返航航向。伊拉的上半身费力地尽量前倾,左手依旧死死抓住多西的衣领提着她的整个左臂。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伊拉精疲力尽,尤其拽着多西的左手已酸痛难忍!

其实,伊拉当时并非只能这样艰难地一手提着多西的尸体,一手驾驶飞机,她还有一个更为轻松的选择:那就是加大飞机的坡度,把多西的尸体顺势推出座舱。但她没有那样做,甚至连想也没有想,因为她不可能抛下与自己患难与共的朋友、战友!

伊拉是领航员,接受过良好训练,所以在预定航线上飞行,丝毫不费心思就顺利地飞回了机场上空。不过接下来的降落过程,至关重要!

伊拉开始进入低空寻找着陆灯,但是多西的尸体对于她是个过于沉重的负担。在进入下滑之前,她用右手替换了一下左手,让酸痛得几乎麻木的左手暂时休息。待酸痛感稍微减轻,又立即恢复到原来的姿势操纵飞机下降。发现着陆灯后,伊拉便对准跑道开始下滑。

伊拉此刻不止身体过度疲劳,精神也处在过度紧张的状态。飞机正在向跑道下滑,眼看再过几分钟就可以安全着陆了。然而就在这时,伊拉抓着多西衣领的左手不自主地松开了,她猛然一惊,急忙伸手去抓,可为时已晚,多西的尸体一下子滑落到前舱座椅上,重新压住了驾驶杆,机头顿时一沉,飞机迅速冲向地面!

眼看飞机高度只剩90米,伊拉不顾一切扑向前,拼命用双手抱起多西的头,然后右手牢牢抓住多西的衣领,左手猛推油门,轻轻拉杆,一系列动作几乎一气呵成!她成功了,飞机再次被拉起!

此时,机场停机坪上,另外一个中队的4架飞机已加满油整装待发。突然,跑道尽头升起一颗命令暂时停飞的红色信号弹。原来,地面指挥员发现伊拉驾驶的飞机情况异常,试图着陆没有成功,爬升后正准备再次着陆,于是立即命令所有飞机停止起飞,为伊拉让出跑道。

伊拉驾驶飞机上升后,在机场上空盘旋了一周,再次进入着陆航线。着陆的瞬间,由于接地速度太小,飞机失速,发生剧烈撞击,好在跳跃几次后,飞机最终还是停了下来。

着陆成功!伊拉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爬出座舱的瞬间,精疲力竭的她便一头栽倒在草地上。

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伊拉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飞机。“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唯有这般,才能在关键时刻,掌控自己的命运!

0 阅读:126
静静的聊

静静的聊

家国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