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四川男子小唐江边放完牛准备回家,谁料老牛吃饱喝足后,懒病上身,站在原地不愿动弹。小唐软磨硬泡,连哄带骗,招数用尽都不见管用,一怒之下,他一鞭子狠狠抽了过去!
说来也奇怪,别看这牛身体臃肿,鞭子抽来,它只轻轻一个侧身,这鞭子就扑空,抽到了地上的石头上!
小唐当时火冒三丈,他撸起袖子,准备好好教训教训老牛,却突然发现,刚才这一鞭子,竟将地上的石头抽去一个角!
小唐很惊讶,这石头也太不经打了!凑近一瞧才发现,这根本不是石头,而是一块被泥沙紧紧包裹着的铁柱子!
小唐惊喜不已,笑嘻嘻对老牛说:“老伙计,刚才错怪你了,原来你知道养家不易,特意帮我挣点外快啊!”
夸完老牛,小唐赶紧俯身挖起铁柱子来。不过这铁柱子又粗又长,当时挖了半天,硬是没挖到边!小唐疑惑不已,这究竟是个啥物件,不会是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吧?
估摸着此物份量肯定不轻,就算挖出来,也扛不回去。小唐赶紧找来一些杂草将铁柱子遮起来,然后赶着老牛急匆匆回家去开三轮车!
小唐着急忙慌,一进院门就冲媳妇喊说,自己在江边发现了一个大宝贝,叫她赶紧一起去把它拉回来。媳妇问什么宝贝,他得意洋洋地说“定海神针”!担心人手不够,小唐还又喊来自己的几位亲友。
这“定海神针”究竟是啥玩意?当时不光小唐媳妇想知道,亲友们也很想见识见识。因此抵达河滩后,大家干起活来,毫不惜力。没过多久,这“定海神针”就被大家“揪”了出来!
众人惊愕不已,这竟是一根一米多长,半米多宽的大铁柱子。铁柱子全身披着一层坚硬的泥沙外壳,异常沉重,估摸着得有三千斤!
亲友们从小就在这石亭江边玩耍,却从未听说,这河滩下面埋藏着这么一个大家伙!这究竟是个什么物件呢?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同时,小唐媳妇拿着一块石头,将铁柱子外面的泥沙外壳,全部敲了下来。她惊讶地发现,这大铁柱子上竟然刻着几行字!
“快来看,这上面有字!”听到呼喊声,众人立即围了过来。由于铁柱上的字腐蚀严重,漫漶不清,大伙瞅了半天,谁也没认出来写的是啥。不过大家都认为这铁柱子不是寻常物件,肯定很值钱!
临近傍晚,大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这大铁柱装上三轮车,运回了小唐家。为表达谢意,小唐媳妇特地杀了两只鸡,犒劳大家!
小唐捡到“定海神针”,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纷纷上门,看热闹的看热闹,道喜的道喜!
小唐也没闲着,一连几天东奔西走,四处打听,准备将铁柱子卖一个好价钱。但事与愿违,就在这天一大早,小唐还在睡觉,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小唐当时以为,准是来看大铁柱的乡邻。可开门一看,是村长带着几个斯文模样的人。小唐正欲开口相问,村长便介绍说:“这是考古所的专家,来看看你家的大铁柱子!”
专家们当时看到铁柱子,也大为震惊。他们仔细观察,轻轻抚摸,交流讨论了大半天后,说铁柱上面的文字锈蚀严重,无法断定这究竟是个啥东西!
不过,得知铁柱子出土时包着一层坚硬的泥沙外壳时,一位专家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铸造铁柱所用的泥范,也就是模具!他立刻联想到,铁柱子上模糊不清的文字,肯定也会出现在泥范上!
果然,考古人员将散落在沙滩上的泥范拼凑复原后,在上面发现了清晰的篆书铭文:“广汉郡,雒江桥墩,重四十五石,太始元年造!”
专家惊讶不已,原来这铁柱子是雒江桥墩,铸造于汉武帝太始元年,即公元前96年,重量是四十五石,约2700斤!(雒江,即现在的石亭江)
专家们惊喜不已,因为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汉代没有大型铸铁。1999年在四川成都发现的400多斤的汉代铁盆,就已经是发现的最大的汉代铸铁了。此次重达2700斤的“雒江桥敦”的出土,成功打破这一记录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于汉代缺乏大型铸铁的认知!意义十分重大!
不过,雒江桥敦器型如此巨大,两千多年前的工匠们,究竟是如何铸造它的呢?
通过研究桥墩泥范,考古人员推测,铁桥墩浇铸前,工匠们会先在河滩划定范围平整地面。然后在平整好的地面上挖一个圆坑,以细泥沙填实抹平坑内壁,再在内壁反书铭文。这个光滑的圆坑就是桥墩“范坑”。
在“范坑”筑好后,工匠们自顶部直接沿坑壁向内浇注铁液,待铁液自然冷却后,桥墩基本就铸造好了。
专家判断,这雒江桥墩的铸造,可能与汉武帝开发西南夷的长期战略有关。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遣唐蒙开发西南夷,在这里先后兴建了一系列大型工程,如西夷道、南夷道等。雒江桥墩的铸造,极有可能与此有关!
雒江桥墩的发现,对研究汉代历史、交通,以及大型铸铁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桥墩现珍藏于三星堆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用户84xxx65
三千斤几个人弄上三轮车拉回家?!
万顷沙 回复 08-18 17:45
时风三轮可以的[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