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还有个恶心的习惯,因为他有咽喉炎,早上起来总是要吐很多痰。
可严世蕃觉得吐进痰盂没有意思,就让自己的美女侍妾们站成一排,然后跪在地上,张开嘴,自己将痰吐到这些美女侍妾的嘴巴里,这就是“美人盂”。
这其实就是十足的心理变态,也是心理学说的“补偿效应”。
理论上和少年时期不得志的周公子一样的心路历程。
这家伙不仅喜欢美女,还喜欢俊秀的男子。京城内但凡有长相俊秀的男子,他就会召集回家,服侍好了,升官发财都没问题。
可要是不同意,下场就会很惨。
反正,严世蕃的私下生活,不是抱着美女喝酒,就是搂着男宠唱曲,活得很滋润。
喝多了肯定会醉,严嵩若有急事找他,便让人用滚烫的毛巾给严世蕃擦身,直到擦醒为止。
令人佩服的是,只要严世蕃醒来,看看老爹客客气气递来纸条,哪怕醉眼惺忪,他依旧能给出最佳答案。
甚至,嘉靖在位时,包括严嵩看到他都是战战兢兢,唯独严世蕃面对嘉靖镇定自若。
为啥?
因为他把嘉靖所有底牌都看了遍,知道该怎么应付这个神叨叨的皇帝。
老实说,以上说的严世蕃种种胡作非为之事,即便今天来算,也最多定个“生活作风”问题。
可严世蕃真正的乐趣并不是酒和色,而是搞钱。
说起来,严氏父子把持朝政几十年,倒也算忠心耿耿,没敢想那些有的没的。
甚至可以说严嵩是奸臣,但他绝对算不上权臣。
严嵩甚至还比朝堂某些清流大臣做了点实事,比如护着东南的胡宗宪。
可坏就坏在严世蕃实在是太聪明了,聪明到他把腐败彻底做成了产业化。
一般来说,官员腐败,顶多就是受个贿贪个污卖个官。
严世蕃可看不上,这算“零售”,得“批发”才过瘾。
军队发军饷,每次拨钱,严家要吃掉六成做回扣;各种官职明码标价,给多少钱当多大的官;
当官了来述职,再交钱,那是“问安”费;遇到考核,要打掩护的,那得拿“买命”钱。
朝中官吏的任选、升迁,凡人事任免,不看官员的能力和口碑,就看钱有没有送到位。
到了后来,严世蕃算盘都算到了各地藩王的头上。
明朝素来厚待藩王,毕竟把人家一辈子软禁在一个地方,吃喝自然要伺候好了。
每年按照皇族福利,户部要照例发给岁赐。
当时,裕王朱载坖因与世宗关系疏远,严世蕃故意让户部一再拖延岁赐的发放。后来,裕王朱载坖差人送来了一千五百两银子,严世蕃才同意发放岁赐。
可问题是裕王朱载坖就是后来的明穆宗,而且继承王位的形势也很明显了,可见严世蕃胆大妄为的什么地步。
聪明往往反被聪明误,严世蕃如此嚣张跋扈,渐渐忘记了帮老爹做参谋的正事。
等严嵩发妻去世,严世蕃奉命为母守孝。
可“守孝”对严世蕃来说,就是趁机“日纵淫乐于家”,开心到飞起来。
从那时起,严世蕃几乎夜夜笙歌,喝到不省人事,再热的毛巾也擦不醒了。
可怜严嵩揣着嘉靖帝的“小便条”,死活也看不懂,只能瞎说,惹得嘉靖十分生气。
也算是天道有轮回,嘉靖对严嵩的不满,被清流里的御史邹应龙察觉出,他立即对严嵩父子展开弹劾。
嘉靖也早看严嵩不爽,果然将他罢官回家,严世蕃罚款八百万俩银子,发配雷州。
实际上,嘉靖也是乘机敲了一笔严家的竹杠。
可严嵩毕竟是个老江湖,他先是贿赂嘉靖身边的太监,让其帮忙说好话;接着又请出一位高深道士为嘉靖祈寿。
一通邀宠立竿见影,嘉靖觉得这父子俩还算有用,比其他那些只会板着脸的大臣有趣多了,便下令内阁不许再弹劾严嵩父子,否则“同邹应龙具斩”。
按理说,严世蕃要是聪明点,老老实实去雷州接受“改造”,有他老爹在京城运作,回来是早晚的事情。
可严世蕃不仅没有去雷州,反而跑到江西袁州老家躲起来。
这还不算,他居然在当地还很高调,招揽了一帮江洋大盗做门客,天天闹得乌烟瘴气。
袁州地方的官员知晓后,只能上门查办。
可严世蕃不以为然,居然带着这帮盗匪还有家丁,将官军打得落花流水。
这下算是捅了马蜂窝了。
私自充军返家,还殴打朝廷命官,收留江洋大盗,这与谋反无异了。
好死不死的是,严世蕃收留的这些人里,竟然还有倭寇,都是欠下血债的家伙。
谋反、通倭,这都是嘉靖最忌讳的事情。
严世蕃被火速抓到京城,可他还是觉得嘉靖不会杀他,写了很多青词来辩解。
可惜严嵩朝堂之上有个最大的政敌徐阶,他太清楚要彻底扳倒严嵩,就必须先把他儿子给干掉。
没说的,徐阶连续几把拱火,成功激怒嘉靖,当场写了判词:“斩世蕃于市”。
收到死刑判决书的严世蕃这才傻了眼,最后吓得连遗书都没能写出来,直接被拉到西市上砍头。
老严家苦心积攒的几千万两白银和无数奇珍异宝,最后都归了嘉靖皇帝。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就在严世蕃死后第二年,87岁的严嵩也死于袁江外的一处墓地草舍里,死时连口棺材都没混上。
这里有两件事得说下,即便严世蕃最后能活下来,可没几年就是明穆宗登基,也就是曾经被严家敲诈过的裕王。
不难想象,他到时会怎么对待这对父子。
另外,有人说严嵩是被徐阶等人给放倒的,嘉靖是受了清流的影响。
实际上,嘉靖皇帝有昏君之名,27年不上朝,但他依然能够牢牢掌控朝政,一来跟严嵩这位“能臣”的协助脱不了关系。二来嘉靖自身也绝对是个狠人,对于严嵩父子的所作所为恐怕其早就清楚,只是为了留下他们对付更讨厌的清流而已。
看看《明史》就能知道,被严氏父子陷害的大小官员,无一不是经过嘉靖皇帝朱厚熜亲自审核批准的。
严世蕃虽然死了,但他亲手开创的“腐败产业化”,却在明朝官场保留下来还发扬光大。
明朝后期的卖官鬻爵行贿受贿越演越烈,明朝改革家张居正就叹息说“彼时景象岂有异于汉唐末世乎”。
如果不是高拱、张居正等政治家厉行改革,大明王朝恐怕到此就打住了。
所以,将自己比喻为严世蕃,那位周公子显然太过自信,也高估了自己和家族的身份。
严世蕃若是知晓,定然大喝一声,对其吐口唾沫:呸!就你也配!?
况且,他们若是严氏父子……
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