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二战的硝烟才刚刚散去,印尼这片土地上到处是残破的砖瓦和濒临绝境的生命。熊德龙就在这时出生,可他的出生并不受期待。 亲生父母将他遗弃在破败的福利院门口,当熊德龙哭声响起,似乎也在控诉上天的不公。 也许是命运的垂怜,他被一对梅州移民夫妇收养。这对养父母不但给了他一个响亮有力的中文名字"熊德龙",更重要的是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深深埋藏在了他的心田。 在熊德龙的成长过程中,养父母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点一滴地灌输给了他。无论是遵循的生活礼节还是学习的语言文字,都让熊德龙对祖国文化产生了由衷的热爱与认同。 尤其是每逢佳节,养父母总会详细讲解节日的来历和仪式,在喜庆的氛围中传递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16岁那年,熊德龙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打工生涯。虽然生活节奏忙碌,但那颗热爱中华文化的心却从未动摇。他用业余时间努力钻研国学经典,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忱一点一滴地沉淀。后来凭借勤奋和智慧,熊德龙自主创业,乘风破浪,事业渐趋成功。 然而,无论社会地位如何改变,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却从未减弱。相反,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对中华文明的深入了解,那片祖国的热土在熊德龙心中扎根越来越深。 多年的艰苦打拼让熊德龙在印尼本地积累了不菲的财富。然而,对于这个心中深深眷恋着中国的人来说,仅仅拥有金钱是远远不够的。他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回馈心中的家园,以此来报答对中华文明的眷恋。 1978年,熊德龙第一次回到家乡梅州。自此30多年来,他无数次回国回乡,为中国、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梅州,熊德龙捐建了6座大桥,有感恩母亲的贤母桥,报答恩人邱发明的发明桥,纪念养父的如淡长廊,还有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熊德龙大桥。他还向梅州市华侨博物馆、梅州市梅州区人民医院凤庚楼提供捐助。 对于已年过古稀的熊德龙来说,给予中国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还包括情感和文化上的支持。他创办了《国际日报》,致力于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同时,他亲自出资在印尼兴建了中国文化中心,为印尼当地民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绿洲。 从小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让熊德龙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因此,他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各地传播这份宝贵的文化瑰宝。 譬如,他在印尼举办了大型的中国年庆典,将喜庆的氛围传递给了当地民众。 对于熊德龙而言,那片热土不仅是亲人的根,更是灵魂的归属。而他的一生,就是在用实际行动回报着这份眷恋与感情。 "尽管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我有100%的中国心。"这句话正是熊德龙对自己家国情怀的生动诠释。 作为一个虽无中国血统但对中华文明怀有至深热忱的印尼富商,熊德龙无疑成了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楷模。他展现了中国文化超越血缘的强大包容力,也彰显了一个外国人对祖国文化的由衷热爱。 更为可贵的是,熊德龙并未止步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而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报了这份深深的眷恋。 4亿元人民币对于个人来说实属天文数字,但熊德龙毫无保留地把它们投入到了中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中。 面对熊德龙的慷慨行为,当地政府和民众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四川省政府更是授予了他"最美四川人"的光荣称号。可见,家国情怀和报恩之心获得了普遍的尊重。 熊德龙的故事发人深省,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对家国的热爱,什么是对恩人的回报。一个外国人能怀揣这份赤诚之心,却又让多少生在红旗下的人自叹不如。因此,熊德龙成为了当下最为闪耀的华人楷模之一,感染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信源:百度百科)
1947年,二战的硝烟才刚刚散去,印尼这片土地上到处是残破的砖瓦和濒临绝境的生命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4-04-21 09:15:29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