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修建秦岭隧道时,找德国购买盾构机,德国鼻孔朝天:3.5亿一台,拒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4-04-21 08:15:30

1997年,中国修建秦岭隧道时,找德国购买盾构机,德国鼻孔朝天:3.5亿一台,拒绝议价,不买拉倒... 1997年,当修建秦岭隧道的浩大工程提上日程时,我国工程师却陷入了两难困境。 有了秦岭隧道,西北内陆腹地将直通华东沿海,成为贯通中国东西部的大动脉。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修建这条隧道意义重大。然而,秦岭地区岩石坚硬多裂隙,地下水丰富,环境极其恶劣,传统的开挖方式根本无法完成。 盾构机就是专门解决这种难题的机器。 顾名思义,它就像一个钻头,在前方开路并用混凝土盾构将已开挖的区域固化加固。但当时,整个世界盾构机领域被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垄断,中国想进口就得付出高昂的代价。 当时,德国公司开出了天价,态度也极其强硬。如果我国工程团队买下这台3.5亿元人民币的盾构机,不仅要支付高昂的采购费用,每年还要向他们缴纳数千万元的检修费用,否则便无法获得售后服务支持。 国内工程师倍感压力,寻求国产化道路成为唯一出路。但国产化之路并非坦途。当时,我国盾构机的种种核心技术都处于空白阶段,即使到国外取经,也面临重重壁垒。 面对困难重重的局面,我国工程专家毅然作出了自主研发的决策。1998年,机械工业部便组建了攻关小组,集中精锐力量攻克盾构机的技术难题。 这个攻关小组成立之初只有20多名年轻工程师,大多年仅30岁出头。他们中很多人刚从德国公司学到一些皮毛,对盾构机的核心机理了解还很有限。 有人怀疑,这帮年轻人如何能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面对质疑,他们咬紧牙关,矢志不渝地钻研。 白天扑在机器设计上,夜深人静时又专心钻研机理原理。 10年之间,他们一遍遍推倒重来,一个零部件接着一个零部件地攻克。终于,在2008年研制出第一台中国自主品牌的盾构机。这台被命名为"中国龙"的国产盾构机,一举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难题。 "中国龙"的成功,让我国工程师重拾自信,随后不断推出升级版本。2013年,世界最大直径地铁盾构机"祖国重器"面世,直径达17.6米;2015年,长112米、全长达380米的硬岩纪录级盾构机在四川交疯力投入使用。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中国盾构机在20年间走过了世界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创新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包括陈士渠、龚育文、张剑波等一大批工程师,成为国内盾构机事业的中流砥柱。 早些年,国产盾构机只能在三线城市落脚。随着质量越来越高,先是在重庆、广州等特大城市大显身手,最终在京沪等重要地区全面占据制高点。以北京为例,近年已有5台国产盾构机投入使用,修建包括19号线、17号线等多条地铁线路。 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中国盾构机也迅速开始走向国际。 从2016年起,中国盾构机已先后出口到新加坡、德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质量和性能深受好评。仅2022年,中国盾构机的出口总额便达到20多亿元人民币。 盾构机的自主研发,堪称中国科技创新史上的一段佳话。从彻底依赖外国技术,到在国际市场上独当一面,短短20年,我国工程师们凭借顽强拼搏和创新智慧,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逆袭。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型的必由之路。通过盾构机自主创新事例,社会各界不仅看到了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更感受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勇立潮头、追求卓越的决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积累下的创新能力,将在各行各业持续发挥作用。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在更多高科技领域,会涌现出更多国产化的"中国龙"和"祖国重器"级别的创新产品;中国工程师将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开辟充满希望的崭新天地。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新浪财经2021-04-26,关于《美日德长期垄断,德国要价3.5亿!中国用15年把盾构机做到第一》的报道)

1 阅读:433

评论列表

飞逝

飞逝

6
2024-04-21 08:51

欧美国家都是一个德行,他有你没有,你想要?得加钱!等你有了比他更好的,他又告你扰乱市场秩序

鲁滨逊每日日记

鲁滨逊每日日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