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的措辞变了!访华结束刚回国,耶伦又威胁对华输美商品加征关税,扬言遏制中国制造业产能“不会放弃任何可能的选项”。
当地时间4月14日,在中国受到高规格接待的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又开始卖弄最新的“产能过剩”话术。当被问及美国是否会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威胁要对中国加征额外关税时,耶伦没有否认这一说法。她表示,美方担心在中国产能过剩的领域,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可能会出现“激增”。为了阻止这些廉价商品涌入美国市场,他们“不会放弃任何可能的应对措施”。
随后,耶伦话锋一转,又开始为自己打圆场,声称希望“负责任”地处理两国贸易关系,共同讨论,避免误判。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分工愈发精细化,各国市场需求不尽相同,所谓的“产能过剩”就是个伪命题,从来就不存在绝对的过剩,A消化不了还有B,供应量增加就意味着价格下降,全球市场会依照价值规律进行调节。
美国的经济结构很奇葩,重服务轻制造,服务业高度发达,占美国GDP总量的80%以上,制造产业“空心化”,占GDP比重刚过10%,中低端产业又早早转移到亚洲,只想躺在产业链上游轻松赚钱。
在美国看来,“廉价”商品也是相对而言,服装鞋帽玩具家电这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日常消费品,巴不得价格越来越低,只有这样才能稳住国内的高通胀。
诸如新能源、光伏、锂电等新兴产业或者美国不占优势的行业,凡是美国企业竞争不过的,都是“廉价”商品,美国就把生产国扣上“产能过剩”的帽子,肆无忌惮地打压遏制。
中国是新能源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投入巨资经过多年技术积累,推动新能源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通过技术革新和规模化生产降低产品价格,为全球绿色能源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拥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巨大的消费需求,国内市场不能彻底消化产能,向全世界输出优质中国商品,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不可能为了美国的无理诉求而放弃自身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对美国及其他相关方的关切,中国也看在眼里,也表示尊重,并且愿意与有关各方加强沟通协调,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理性妥善处理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