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以色列的计划3月11~4月10日是穆斯林斋月,按照伊斯兰教教义,斋月是伟大

庚黑星君 2024-04-15 00:03:02

美国和以色列的计划

3月11~4月10日是穆斯林斋月,按照伊斯兰教教义,斋月是伟大、喜庆、吉祥和尊贵的月份。

考虑到国际观瞻,以色列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里相对收敛,不过随着斋月结束,加沙冲突的进度将再次加速。

4月7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宣布,以军已从加沙地带南部汗尤尼斯地区撤军,撤军是为“将来的任务做准备”,包括在拉法的军事行动。

4月8日晚,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发表视频讲话,称以色列国防军进攻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的行动“已有明确日期”。

有关拉法的重要性我们在前文《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决战》中有过介绍,本篇从近期几个细节出发,谈谈美国和以色列可能的计划。

先谈以色列。

以军从加沙撤军时,保留了一个旅,该旅负责驻守从从加沙-以色列边境延伸到地中海的“纳扎里姆走廊”(Netzarim Corridor)。

这条走廊长6.5 公里,由多条车道和防护设施组成,与加沙的两条主要南北道路相交,形成一个战略性的中央交汇点,并事实上将加沙地带分割为南北两部分。

而以军控制走廊的目的除军事用途外,还有限制人员流动的用意——以色列此前曾表示,在军事行动结束、剩余的以色列人质被归还之前,不会允许当地居民返回加沙北部。

根据以色列媒体的报道,内塔尼亚胡总理已经要求在战争结束后保持对“纳扎里姆走廊”的安全控制,这将是对该地区实施安全计划的一部分。

不难体会,以色列实际上拟定了两套方案:

方案1是等风声过一下继续进攻拉法,彻底消灭哈马斯。

方案2是达成和谈方案,战后切割加沙地带,划片管理,不再给哈马斯一个完整的统治区域,截断从加沙南部向北部输送武装人员及武器的通道。

后一种方案某种程度上是以方的“底线思维”——在不能彻底消灭哈马斯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战后对其影响力的限制。

“纳扎里姆走廊”位置,它以曾经的以色列定居点Netzarim命名。2005年之前以色列曾占领加沙地带,当时该地区的临近城市、村庄之间就存在隔离设施,人员流动需要经过检查。

以色列地面部队撤出后,巴勒斯坦人周日返回加沙地带南部汗尤尼斯被毁的房屋,然而他们已经认不出自己的房屋和社区。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一项军事活动在实施之前首先要制定合理、现实的政治目标。

从这个角度看,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不可谓不失败。

这场战争在持续时间、强度、规模等方面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内塔尼亚胡给自己定了一个广受民众支持但却很难实现的目标——摧毁哈马斯。

不难猜测,一旦哈马斯能够在这场倾国大战中侥幸逃过一劫,将极大鼓舞其支持者的热情。

实际上,根据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哈马斯在巴勒斯坦民众间的声望有飙升态势,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则几乎完全缺乏认同。

尽管国际社会普遍愿意同温和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而不是激进的哈马斯打交道,但战争事实上拉抬了哈马斯的政治影响力,边缘化了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角色。

哈马斯领导人频频登上国际媒体头条,经常到开罗、卡塔尔、德黑兰、莫斯科进行谈判斡旋,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声音则被绝大多数人无视。

类似的剧本想必不是以色列方面希望看到的。

2024年2月,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地带南部的海滩上等待空投援助。加沙卫生部表示,自战争爆发以来至少有33137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还有数千人在倒塌的建筑物废墟下失踪,战争摧毁了加沙约62%的房屋。

埃及是加沙战争的相关第三方,一旦加沙与埃及的边界遭到破坏,预计将有数十万人涌入埃及境内。埃及目前的经济状况自身难保,它已经表示战后不参与加沙地带的任何安全和治理事务。

文章后半段,让我们把目光切换到美国。

经历过老布什和小布什的两场战争后,自奥巴马第二任期开始,美国便不再将中东地区和反恐战争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中心。

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力量的增强,美国需要将部署在中东的资源调拨到亚太。

另一方面也是页岩气革命的影响,美国摇身一变从能源进口国变为出口国,对中东依赖性降低。

2015~2016年伊斯兰国肆虐的那段时间,美国并未充当打击ISIS绝对的主力——欧洲、俄罗斯都出动了大量兵力,与美军相当。

与小布什时期相比,近几届美国政府似乎更愿意扮演中东地区“离岸平衡手”的角色,有选择性的介入以色列、沙特等域内重要国家的事务,撮合它们共同对抗伊朗。

加沙战争爆发前的2023年7月~9月,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曾多次与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沟通,讨论所谓“建设更加和平与繁荣的中东倡议”。

沙利文甚至在9月30日的一次发言里称“中东地区如今比过去二十年更平静”。

2023年9月30日,沙利文在《大西洋月刊》举办的活动上就中东局势表态:“今天的中东比过去二十年更平静。”

然而这一切都被哈马斯10月7日的袭击所改变。

已抽身中东多年的美国出人意料地被拉回到该地区,中东再次成为华盛顿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

美国被迫陷入危机,不仅要军事援助以色列,还要试图缓和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强硬态度;不仅要向加沙被围困的巴勒斯坦人提供人道主义救济,还要部署更多的军事力量来威慑伊朗及其代理人。

美国的种种举动充满着矛盾——提供炸弹轰炸加沙的是他,空投物资、斡旋和谈的也是他。

为什么看似没有被牵扯到重大利益的美国一定要蹚这趟浑水呢?

因为华盛顿必须避免一场更广泛的战争。

万一加沙冲突引爆为中东大战,那美国就算想躲也躲不掉了,而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国家有很多,比如俄罗斯。

记得巴以冲突爆发初期,美国曾急调“福特号”航母战斗群到地中海东部海域,当时沙利文在记者会上这样解释道:

“让我明确一点,调动航母不是因为哈马斯。我们调动航母是为了向其他国家发出明确的威慑信息,以防他们试图扩大这场战争……”

其实站在美国的角度,只要加沙能够恢复到2023年10月7日之前的状况,便是非常令人满意的结果了,拜登对于是否彻底消灭哈马斯没有什么执念。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在本轮中东危机期间的核心诉求跟伊朗有些类似,华盛顿和德黑兰都不希望冲突扩大化,尤其是不要扩大为伊朗与以色列的大战(《伊朗的选择》)。

Image

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以色列首都(外交机构驻特拉维夫,以色列法定和实际政府所在地为耶路撒冷)。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东都是大国角力的舞台,地区国家自身话语权比较小。

不过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的战略撤退,中东国家正努力探索如何自己管理自己的问题。

他们有的跃跃欲试想填补美国人走后留下的权力真空,有的战战兢兢希望与宿敌和解,有的则玩起了孤立主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展望未来,中东地区达到新平衡的过程可能十分缓慢,期间将遇到各种困难,但各方最终还是会逐渐适应一个没有美国的世界。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条有价值的信息: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353万人,其中包括413万复读生,占30%。2024年的本科院校录取人数,仅有450万人,66.7%的考生无缘本科!这也被称为“有史以来最残酷的高考”!

而对于孩子来讲,拿个嗨外身份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华侨生的身份参加高考,400分就能轻松入读清华北大,考试难度低,录取分数低!目前已经有人亲自实践,证明这条路确实是行得通的,所以分享给大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码了解!

0 阅读:1
庚黑星君

庚黑星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