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慈惠石柱-南北朝古建实证
霸名评过去
2024-03-28 12:28:08
义慈惠石柱,因建于北齐,又称北齐石柱,位于河北定兴县城西10公里的石柱村西北一高台上,北距易水河250米。高台上原建有沙丘寺,现仅存石碑两通。始建于北齐,是纪念镇压葛荣起义的纪念柱。
1961年,义慈惠石柱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魏孝昌(525-527年)年间,葛荣、杜洛周等人在幽州、燕州、冀州、殷州一带举兵起义,被镇压后,幽州百姓将部分起义军的尸骨合葬一处,并在丛葬处立起一根木柱。北齐时当地政府将木柱改为石柱,并作为此次起义覆灭的纪念柱。
柱身上刻有4000余字,其中铭文3000余字,记录兴建石柱的来由。柱身顶部留有一个平面,刻有“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九个大字,以及元乡葬十五人田市贵等人的名字,下方留有“大齐大宁二年四月十七日”等字的题记,题记总共近1000字。
据介绍,自清代光绪年间被发现以来,著名专家学者沈曾植,收藏家叶昌炽、方药雨,文学家鲁迅,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罗哲文,历史学家唐长孺等纷纷发表论文,进行测绘考察研究,认为北齐石柱是研究北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书法、建筑、慈善、医疗、地方史等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沈曾植评价此碑书法为“自欧、赵以来,未尝有金石著录”。
石柱设计精美,雕刻细腻,造型奇特,全柱分基础、柱身与石屋三部分,通高6.65米。基础是一块大石,基石上有覆莲座柱础。莲座包括方台、枭线、覆莲三部分,柱身高4.5米,用两段短浅棕色石灰石垒接而成。柱身为不等边八角形,自下而上逐渐收小,每高1米,收约2.5厘米。柱的上部,约于通高的四分之一处,东南、西南两隅角为了镌刻题字而未削边棱,形成平面,“颂文”和题名等刻在柱身的各面。柱身上方为一块盖板,盖板上方为一座小石屋,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后正中还刻有佛像。
1956年,义慈惠石柱以“北齐石柱”一名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不久之后,石柱外被加盖了一座保护亭。1961年,义慈惠石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文物部门对义慈惠石柱进行了重修,主要修复了表面风化、裂痕、倾斜等病害。
2011年,义慈惠石柱外的保护亭得以加固翻修。
0
阅读:5
太白鸭
厉害了我的国!北齐石柱纪念物,历史的见证,铭文内容超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