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注重实践 扶助农工!
中山大学不改名字,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也不能改。
在广东的高校版图里,有一所学校的更名故事,比很多热门院校的招生动态更让人揪心 —— 它就是以民主革命家廖仲恺先生命名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从 2015 年和另外 3 所广东高校一起被列入更名名单,到如今另外 3 所早已换上 “大学” 招牌,它却足足等了十年。
直到最近省里公示更名进展,这场横跨两个五年计划的 “更名拉锯战” 才算看到曙光,不管是校友还是关注它的人,都忍不住松了口气:“终于没让这所百年老校的历史,卡在‘学院’的招牌上。”
提到 “仲恺” 两个字,很多人知道是纪念廖仲恺先生,但很少有人清楚这所学校背后的重量。
1925 年廖仲恺先生牺牲后,何香凝先生带着 “继承他爱护农工的意愿” 的初心,牵头创办了仲恺农工学校,1927 年正式招生时,只设了蚕丝科和农科 —— 那时候的目标很纯粹,就是教农民学技术、让农工有出路。
何香凝先生亲任校长 15 年,最艰难的时候,她卖自己的画作筹钱维持学校运转;抗战期间,学校为了躲避战火,五迁校址,从广州搬到曲江、连县,再到梅州、兴宁,哪怕校舍成了破庙,课也没停过。
这种 “在战火里护教育” 的经历,让 “仲恺” 两个字早就不只是人名,而是刻着革命初心、农工情怀的历史符号。后来学校几经更名,从广东省立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到 1984 年升格本科叫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再到 2008 年定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仲恺” 这两个字,始终没动过 —— 不是不想改,是没人舍得改,这是学校的根。
2015 年,广东省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广东药学院、广东医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一起列入更名大学名单,当时所有人都觉得 “稳了”。
可没想到,另外三所学校陆续在几年内完成更名(现在的广东药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仲恺却迟迟没动静,这一拖就是十年。
最核心的坎,是 2020 年出台的《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 里面明确 “原则上不得以个人姓名命名”。
这一下,“仲恺” 两个字成了争议点:有人说 “这不符合规定,得改”,可了解历史的人都急了:“清华、中山、同济不也是历史人名或特殊命名吗?仲恺是烈士,是革命遗产,怎么能算普通人名?”
后来大家才弄明白,办法里其实留了 “特殊情况可审批” 的口子,关键是要证明 “命名的历史意义和不可替代性”,而仲恺的百年传承,恰恰够得上这份 “特殊”。
更纠结的是 “叫什么” 的问题。
广东一直没有以 “省名” 命名的农业大学,学校曾考虑过 “广东农业大学”,网友也很支持,可查历史才发现,现在的华南农业大学,前身就是 “广东农林学院”,名字有重叠,这条路走不通。
还有人提议 “去掉农业,叫仲恺工程大学”,但老校友们不同意:“学校从创办就靠农工起家,丢了‘农’,就丢了何香凝先生的初心,也丢了自己的特色。”
这十年里,仲恺没闲着,一直在悄悄补 “更名硬指标”。
教育部对升 “大学” 有明确要求:硕士点数量、研究生占比、科研成果、学科覆盖度,一样都不能少。
仲恺早在几年前就有了 18 个硕士点,5 届硕士毕业生的硬性标准也早已达标;2024 年更是出了成绩 ——2 人次入选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拿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食品科学学科冲进世界排名,植物与动物科学还进了全球前 5‰,这些科研硬实力,早就超过了很多已更名的大学。
中间还有个小插曲:2024 年学校砍掉了 4 个传统农学专业,反而扩招了艺术相关专业,当时不少人质疑 “是不是要丢农工根基,讨好热门专业?”
后来才知道,这是 “优化学科结构”—— 砍掉的是招生少、就业窄的老旧专业,扩招的艺术专业其实是 “农艺结合”,比如农产品包装设计、乡村文化创意,还是围着 “农” 做文章。
从这次省里公示的信息看,学校最终还是坚守了 “农工” 特色,没为了更名丢了初心,这也是最让人欣慰的地方。
很多人问:“改个‘大学’招牌,真的那么重要吗?”
对仲恺来说,还真重要。一方面,“大学” 头衔能吸引更多优质师资和生源,申请科研项目、对接企业合作时,话语权也会更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 “让更多人知道,仲恺的‘农工’不是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
现在的仲恺,早把 “农工” 玩出了新花样:智慧农业专业教学生用无人机巡田、用 AI 监测作物生长;食品科学专业搞功能性食品研发,比如适合老年人的低糖农产品;农业工程专业则对接广东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搞智能温室、农产品冷链物流。
这些方向,刚好踩中了国家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的风口,比很多只追热门的高校更有特色。
接下来,仲恺还要在理学、管理学等领域拓展硕士点,不是为了 “求大求全”,而是为了给 “农工” 特色补短板 —— 比如加理学是为了搞生物育种研究,加管理学是为了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农业经济人才。
这种 “围绕特色补学科” 的思路,比盲目扩张靠谱多了。
这场十年的更名拉锯战,最让人感动的不是 “终于要改叫大学了”,而是学校始终没丢两样东西:一是 “仲恺” 这两个字承载的历史传承,二是 “农工为本” 的办学初心。
就像何香凝先生当年卖画办学,不是为了让学校 “出名”,而是为了让农工子弟有出路;现在仲恺求更名,也不是为了 “好听的招牌”,而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人才,让 “仲恺精神” 能传得更远。
接下来,仲恺还要闯最后一关 —— 教育部的审核公示。但不管最终叫什么名字,只要 “仲恺” 的根还在,“农工” 的特色还在,这所百年老校就还是那个带着革命初心、能培养实干人才的好学校。
对考生和家长来说,也多了一个 “有历史、有特色、有前景” 的选择 —— 毕竟,好大学从来不是靠名字定义的,而是靠它培养出的人,和它坚守的初心。
你觉得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最终会定什么名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