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新闻看得人非常难受。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怪的事儿?
好好生活,与人为善,就事论事,寻求帮助,不好吗?
据《新闻晨报》报道,2023年10月11日,武汉大学女生杨某的一篇网帖掀起轩然大波。她声称在图书馆自习时遭遇对面男生肖某某的性骚扰,细述了自己如何拍摄五段视频、对质录音、要求对方写下道歉信的全过程。
一时之间,网络情绪汹涌,肖某某几乎被钉上耻辱柱。
然而,今年7月25日,法院一审宣判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无法认定肖某某对杨某实施了性骚扰行为。
尘埃落定,可当我们回头细看杨某当初那篇浏览量10万+的控诉,一股寒意却从字里行间悄然渗出。这女孩的所作所为,当真经得起常理的推敲吗?
一个多小时,五段视频,死死盯住对面男生“隔着裤子摩擦生殖器”的举动?
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巨大问号。
正常人的反应逻辑是什么?如果对面真坐了个肆无忌惮的流氓,无论其行为是否直接针对自己,人的本能是什么?是厌恶,是恐惧,是立刻起身远离是非之地,是寻求管理员或安保人员的帮助!
杨某呢?她选择了留下。她选择了在一个多小时里,冷静地、持续地、分五次拍摄对面的男生。这行为本身令人费解,不是逃离侵害,而是固执凝视。
镜头贪婪攫取着对方最私密的生理状态,是那么的执着。她所捍卫的权益,是否早已踏过边界,演变成对另一个个体隐私赤裸裸的窥探与践踏?
所谓取证的镜头对准旁人下身,长达七十余分钟,究竟是维权,还是某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偏执凝视?
再看她对肖某某后续的处理要求,透着一股狠劲。要求“重新诚恳书面道歉”尚在理解范围,但“取消其一切评优及保研资格”,则令人不寒而栗。
这哪里是寻求公正?分明是赶尽杀绝。
真正遭遇侵害的受害者,最核心的诉求是什么?是停止侵害,是施害者得到应有惩处,是自身安全与尊严的恢复。他们会报告学校,会报警,将是非曲直交给规则与法律去裁断。
可杨某不同,她直接索要最严厉的结果,为对方的前途判下极刑。
这份冷酷,超越自身受损程度,执意摧毁对方未来,哪像一个单纯受害者的应激反应?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权力操弄,试图借受害者之名,行生杀予夺之实。
法院的一纸判决,给出了答案。数月调查,抽丝剥茧,最终结论清晰:证据不足,性骚扰指控不能成立。
法律的天平没有倾向那10万+的流量,没有屈服于汹涌的舆情,只忠实于呈现于眼前的事实与逻辑。
肖某某母亲晒出就诊记录,湿疹复发,隔着衣服抓痒。这解释可能无法完全消弭杨某视频带来的视觉冲击,但也并非全然无理。
若肖某某的举动真源于难忍的生理不适,却被解读为龌龊的骚扰,并被全程录像、网络公审、前途尽毁,这又是怎样一场无妄之灾?
杨某那一个多小时的坚守与录像,究竟是伸张正义,还是将一个可能无辜者推入万劫不复深渊的推手?
这一风波,远非简单的罗生门。它像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网络时代某些触目惊心的病灶:捕风捉影的指控,能被轻易点燃成滔天烈焰,冷静客观的司法判断却常被淹没;个体的隐私在“正义”之名下,可被随意撕碎践踏;维权的边界模糊不清,甚至沦为实施报复的利器。
杨某的行为轨迹,从头到尾都偏离了一个正常人在遭遇不适时应有的路径。那份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凝视与录像,那份远超合理限度的严惩要求,无不透着一股令人不安的偏执与控制欲。
如果受害者的角色被如此运用,其行为本身已构成对公序良俗的另一种侵害。
法律已还肖某某一个清白,但被镜头无情刺穿的尊严,被舆论轻易碾碎的前途,又该如何修补?
以侵犯为武器,将他人推入深渊的行为,是否应该追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