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去新加坡航展,不涉及利益关系。聊聊A400M的参观问题。
为什么会有一会儿让上一会儿不让上的区别?
这就是大型涉外展会的常见现象:乱。以参展飞机和相关保障团队为例,既有制造商自己的,也有制造商从用户暂时回租/回借的,也有完全是用户自己参展,与制造商无关。
这次新加坡的主角运输机A400M,应该属于第二种,空客与德国空军联合参展。经常做展会的朋友都知道,跨国跨单位协作=头大。双方有没有“拉齐颗粒度”,拉到什么程度,在哪个层面拉过,领导是怎么沟通的,中层是怎么传达的,基层是怎么理解的……出问题的方式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出。
从空客最新声明,以及网友反馈今天确实可以直接排队上飞机来看,空客集团层面没有限制参观人国籍。但集团的想法有没有准确及时传递到一线工作人员,有没有对德国空军等参展伙伴宣贯……显然,中间是存在问题的。
前几天“拒绝”时态度不好的现场工作人员带有空客的标识,而且管理的是空客名义下的展品,那么空客就应当对他们的言行负责,这是回避不开的 - 不论那个工作人员是长期雇员、是临时工、亦或其实是其它单位的人。
另外,空客虽然以“至上而下”的方式回应了诉求,但曾经部分人的“拒绝”,是不是也反映了某种大环境?即说难听一些,下次在其它场合,类似的“区别对待”还会发生?
其实这种区别对待一直存在,而且最近几年有增多趋势。从航展光明正大地对观众身份设限,到中国爱好者在澳洲等地航展正常拍摄时被当地人举报,再到甚至连空对空摄影这样给西方赚钱的“高端局”,都有人提出不让中国人参与等等。可以说,语本人对未来一段时间是不乐观的,大环境使然。强行制造割裂、鼓动脱钩的人和组织,才是交流和发展成本激增的始作俑者。
所以,还是要自尊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