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乙流患者的“咽干”
刚才看了一位51岁女患者,10余天前发热,外院检查是“乙流”,予相应处理后,发热已退,5天前出现“咽干”,外院予珍黄胶囊、润肺止咳糖浆,头孢等治疗无效,建议住院。我仔细询问,咽干的同时还有口苦,心下胀满不适,胸闷,后背酸胀疼痛,盗汗等症状,我说你有胆囊炎,这几天有没有吃油腻的东西,答曰吃了“炸猪皮”、“排骨汤”和“银耳红枣汤”,觉得感冒发热,想补一补,我说你都吃错了,余毒未清,反复滋敛,邪无出路,已成少阳湿热,舌苔黄腻乏津,脉弦有力,宜蒿芩清胆汤,并加疏肝利胆之品,饮食要清淡。
我读大论,只有吴雄志教授的版本深入读进去了,因为他不故弄玄虚,力求中西汇通,太阳病篇内容宏丰,是因为有很多兼证和类证,外感处理不好可以导致很多问题,产生不少疑难杂病,所以经方学家极其重视“表证”,比如臧云彩、温兴韬等就明确把重视表证当成其鲜明的学术特色。读懂伤寒论,就能学会处理表证。这位患者有胆囊炎的“宿疾”,所以她外感后才出现“少阳病”的表现,所谓“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