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北京一妇人在家打扫卫生时,不小心碰掉一块墙皮,却惊讶地发现,里面竟然

小史论过去 2024-02-12 14:48:26

1971年,北京一妇人在家打扫卫生时,不小心碰掉一块墙皮,却惊讶地发现,里面竟然还有一层墙,并且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字。 1971年的北京,香山脚下的正白旗村,藏着一段几乎被时间遗忘的历史。舒成勋,一位退休老教师,在自家老宅打扫卫生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一块脱落的墙皮背后,隐藏着一层密密麻麻的古文字,仿佛时间的尘埃下,埋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个发现让舒老的心中泛起了无尽的好奇。他知道,自己的老宅位于清朝正白旗驻地,那是一个武士的世界,笔墨被视为异类。然而,墙上的文字,却是精美的诗句和对联,这让舒成勋百思不解。他决定深入研究,寻找背后的故事。 在仔细研究这些文字时,舒老发现了一副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紧接着的“真不错”三个小字,更是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记得,这副对联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关。难道,这老宅与曹雪芹有某种联系? 随着调查的深入,舒成勋在墙上发现了“拙笔”二字的落款。这一发现,让他更加确信,这里有着与曹雪芹深厚的关联。但这样的猜想,怎样才能得到证实呢?舒老开始了漫长的寻证之旅。 就在舒成勋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村里的张老头找到了他,带来了决定性的证据——一对古书箱,上面有“拙笔”题识,以及“赠予芹溪居士”的字样。这对书箱,无疑是赠给曹雪芹的。这个发现,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的大门,让舒成勋的猜想变成了现实。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轰动。红学爱好者和专家纷纷前来,希望能亲眼见证这一发现。经过专家的鉴定,书箱题识与墙上文字出自同一人之手,无疑证实了这里就是曹雪芹的故居。更加令人激动的是,在书箱内部发现了曹雪芹亲笔的藏书“书目”,这更是强有力的证明。 舒成勋的老宅在经过一番精心改建后,成为了一处供人们瞻仰的曹雪芹纪念馆。纪念馆内部保留了许多原有的结构和风貌,墙上的古文字被专家们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每一笔每一划都显得异常珍贵。纪念馆的开馆仪式吸引了众多红学爱好者、历史学家以及文学研究者的目光,他们或是怀着激动的心情,或是带着学术的好奇,踏进了这座载着历史与谜团的老宅。 在开馆的那一天,舒成勋站在纪念馆的门前,对着聚集的人群说道:“今天,我们不仅是来纪念曹雪芹先生,更是来庆祝我们文化的丰富和传承。这些墙上的文字,就如同活生生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建筑,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位年轻的红学研究者走上前来,对舒成勋说:“舒老,您的发现,真的是太令人震惊了。但是,总有人怀疑这里是否真的是曹雪芹的故居。您怎么看待这些争议呢?” 舒成勋微笑着回答:“争议,本就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寻找证据,接近真相。但不论结果如何,这些发现本身,就已经是对文化传承的贡献了。” 纪念馆内部,展览着舒成勋发现的古书箱、藏书“书目”以及与墙上文字相关的资料。每一件展品,都吸引着参观者驻足细看,不时发出感叹。一位老年的文学教授在参观后,感慨地说:“无论这里是否真的是曹雪芹先生的故居,舒老的这份执着和努力,已经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这种探索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念馆成为了研究《红楼梦》和曹雪芹生平的重要场所。学者们在这里举办讲座,学生们来这里学习,纪念馆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每当夜幕降临,舒成勋常常独自在纪念馆内漫步,他会与曹雪芹的肖像对话:“雪芹先生,您看,您的故事,您的诗文,现在又重新被人们所记起,这一切,是否如您所愿?” 在这段追求真知的旅程中,舒成勋和所有参与这一发现的人们,都体现了一种虚心求教的态度和科学的怀疑精神。他们知道,历史的真相可能永远无法完全解开,但正如《红楼梦》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不断探索和求证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过去,也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舒成勋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历史发现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探索、学习和传承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真理的追求。这些,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0 阅读:2466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87

用户10xxx87

5
2024-02-12 18:12

出自舒成勋述,胡德平整理的《曹雪芹在西山》一书。

yyq

yyq

1
2024-02-12 18:08

抄冷飯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