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93年,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花重金买了一根红薯藤,冒死将它偷偷编进了回国

笑看云烟 2024-02-04 23:52:59

公元1593年,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花重金买了一根红薯藤,冒死将它偷偷编进了回国商船的缆绳里,这一举动触犯了菲律宾的国法,若被发现,会被处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福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八闽大地",因其山川秀丽、土地肥沃和物产丰富而闻名。然而,在明朝万历年间,福建地区却遭遇了一场空前的大旱,导致粮食歉收,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异常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个名叫陈振龙的海商出现在福建长乐县。陈振龙原本出身贫寒,但他热爱读书,并在家道中落后投身商海。他深知民生困顿的艰难,眼见家乡饱受饥荒之苦,内心充满了同情和怜悯。     在一次远赴吕宋(今菲律宾)从事贸易的旅途中,陈振龙偶然发现了一种抗旱耐瘠、易于生长的神奇植物——甘薯。这一发现让他眼前一亮,决定带回国内,为家乡人民解决粮食问题。     当时西班牙殖民当局严禁甘薯及薯藤的外流,违者面临严厉的惩罚。陈振龙不惧风险,巧妙地将薯藤藏于缆绳中,几经波折,终于将珍贵的甘薯带回了福建。     陈振龙把甘薯引进福建后,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由于福建的水土条件与原产地菲律宾不同,甘薯的生长状况并不理想,陈振龙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积极探索解决办法,努力改进耕作方法和土壤环境。     他在甘薯的种植过程中进行了多次试验和实践,不断调整和改进种植技艺。他发现,适当的土壤调理和施肥、合理的排水系统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可以改善甘薯的生长情况。他还通过与其他种植者的交流和经验分享,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陈振龙终于培育出了适应福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甘薯品种。第一个丰收的季节来临时,福建人民欣喜若狂。陈振龙的种植技艺得到了广泛认可,他的努力也为福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得知甘薯的种植效果后,福建巡抚金学曾立即采纳了陈振龙的建议,并下令在福建广泛推广甘薯种植。甘薯因其高产和抗逆性强的特点,在福建迅速普及开来。由于甘薯的外皮呈现红色,福建百姓亲切地将其称为"红薯",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在清乾隆年间,中国人口数量达到了历史新高,达到了2.9亿人。这与红薯的大规模种植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缅怀陈振龙的功德,福州人在乌石山立祠造亭,纪念这位将甘薯引入中国的伟大先驱者以及推广种植红薯的金学曾。     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时到时担当,无米再来煮番薯汤”,表达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红薯的特殊感情。红薯种植业也成为了福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为当地人民带来了丰富的收益和就业机会。     陈振龙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耐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他的贡献不仅让红薯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主要粮食来源之一,而且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资料: 1. 《中国农业技术史》:详细记载了红薯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2. 《福建省志》:提供了关于福建地区红薯引进和推广的历史记载。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剩下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到,非常感谢!

1 阅读:330

评论列表

vendeodda

vendeodda

2
2024-02-06 09:32

这个故事从小听到大,好奇为啥当时人家会管制这么严

灵魂收割者

灵魂收割者

1
2024-02-06 10:17

所谓康乾盛世实际上跟康乾没多大关系,基本就是个红薯盛世。

笑看云烟

笑看云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