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杨振宁特地从美国赶回,看望身患癌症晚期的邓稼先。在谈话中,他问道:“你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国家给你多少奖金?” 1986年的一个清晨,阳光温暖地照进了一个普通的病房。这里,躺着的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他的身体已被癌症严重侵蚀。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静静地坐在床边,轻轻拭去他额头的汗水。 就在这时,杨振宁匆匆从美国赶来,他走进病房,眼中满是关切。见到老朋友的情况,杨振宁的心中涌起了深深的哀痛。他坐在床边,看着邓稼先,突然问道:“你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国家给你多少奖金?” 这个问题,显然是出于对邓稼先付出的关注。许鹿希听到这话,轻轻叹了口气,赶忙接话道:“奖金就10元。”她的声音平静,但眼中却闪过一丝复杂的情感。许鹿希再次看向杨振宁,认真地补充道:“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总共20元。” 邓稼先听到妻子的话,微微抬起头,虽然声音微弱,但依旧清晰:“从1958年开始,我就投入到了这项事业中。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总共就拿了20元奖金。” 杨振宁听着这些话,脸上露出了深深的敬意。邓稼先,这位开启中国核门槛的科学家,为国家的核试验奉献了一生,却只有区区20元的象征性奖金。这20元,对于邓稼先来说,意义远远超过了它的数额。 房间里,气氛沉重却又庄重。杨振宁回忆起当年的艰苦时期,知道当时所有科研人员,包括邓稼先,都不曾对奖金的多寡放在心上。他们更多的是怀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科学的热爱,即使知道核辐射的危害,也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了这场艰难的斗争中。 杨振宁看着邓稼先,虽然对方脸色苍白,但眼中闪烁的光芒依然让他感受到了邓稼先对科学的执着。病房内的空气似乎也因此变得更加庄重。 邓稼先缓缓地坐了起来,尽管他的动作显得有些艰难,但他依然努力保持着尊严。他的目光落在杨振宁身上,嘴角露出了微弱的笑容。杨振宁回以点头,两位科学巨匠之间,不需要太多言语就能理解彼此。 就在这时,许鹿希轻声地走过来,递给邓稼先一杯温水。邓稼先接过水杯,手稍微有些颤抖,但他依然坚持自己动手。许鹿希在一旁小心照看,但并没有过多干预,她知道丈夫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希望保持独立。 病房内部陈设简单,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的是邓稼先的一些荣誉证书和合影照片,记录了他一生的科研成就。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透露出这是一个科学家的世界。 杨振宁静静地坐着,目光偶尔在邓稼先的脸上和房间的各个角落之间徘徊。他看着邓稼先,感受到了一种无言的传承。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病房,更是一个充满故事的空间。 邓稼先放下水杯,开始缓缓地说起他参与核项目的一些经历。他的声音虽弱,但每一个字都清晰而坚定。他讲述了早年在科研一线的艰苦,以及在困难环境中取得的每一点进展。他提到了那些夜以继日的工作,还有为了实验而不惜一切的热忱。 许鹿希静静地站在一旁,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敬意。虽然她没有直接参与科研,但她一直是邓稼先坚强的后盾。她见证了丈夫无数次的辛勤工作,也见证了他对科研的无比热爱。 杨振宁认真地聆听着邓稼先的话,他的每个点头都是对邓稼先坚持和奉献的肯定。邓稼先虽身体虚弱,但他依然热情地讲述着自己的科研生涯和对国家的贡献。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就在这样的谈话中,杨振宁深刻感受到了邓稼先身上所展现的精神力量。邓稼先的话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于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对年轻一代的鼓励。 然而,与此同时,邓稼先的身体状况却在不断恶化。他多年在核辐射环境下工作,对他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尽管他外表坚强,但他的身体内部早已遭受重创。每一次咳嗽,都在提醒着在场的每个人,这位伟大科学家所承受的巨大代价。 就在杨振宁离开不久后,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为病情恶化,突然大出血,不幸在北京逝世,年仅62岁。这位为国家核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消息传出,震动了整个科学界。邓稼先的逝世,不仅是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更是全国人民的巨大损失。他的一生,是对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对科学事业不懈追求的一生。 许鹿希在丈夫逝世后,深感悲痛。她失去了相伴一生的伴侣,失去了共同走过风雨的战友。但即便在悲痛之中,她依然坚强,这种坚强源自于对丈夫事业的理解和尊重。 邓稼先的逝世,让无数人感到哀痛,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科学家。他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他所取得的科学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科学的无私奉献和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上。 向邓稼先院士致敬!向所有为中国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们致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照亮科学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工作者不断前行。
1986年,杨振宁特地从美国赶回,看望身患癌症晚期的邓稼先。在谈话中,他问道:“
混沌于浮云
2024-01-31 00:27:09
0
阅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