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提到的这种情况确实很常见。有些熟人知道我在脑病科,冷不丁给我发一张头颅CT

唱唱说健康 2024-01-30 20:02:39

刘老师提到的这种情况确实很常见。有些熟人知道我在脑病科,冷不丁给我发一张头颅CT或者核磁的报告照片,问我有没有事儿,是否严重,报告可能是他们的亲朋好友的,具体情况一问三不知。

从病情层面来说,只看报告,意义有限。就比如报告提示急性丘脑梗死,要知道同样丘脑梗死的病人症状可能霄壤之别,病人甲可能没什么症状,病人乙可能昏迷。单凭一张报告,信息量很有限。我查房的时候一般扫一眼报告,就让学生收起来放病历夹里了,重点放在片子上,与报告相比,片子的意义远大于报告,我们专科大夫可以看出大量信息,甚至经常会让影像科修正报告,因为人脑是人体最精密、最复杂的器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一小块脑组织甚至就可以拆分成一两百个小部件,每一个零部件都有其存在意义。只有微观和宏观认识的双向把控,才能无限接近庖丁解牛,庖丁解牛的伟大在于掌握了微观的前提下,却又不失宏观。回到丘脑梗死的举例当中,一物一太极,一物一乾坤,丘脑是脑的一个零部件,但是经过拆分,它也自成一个小系统,它的损坏范围和程度同样是千差万别。结构是功能的载体,亦如丹家之“形为载道之车,神去形即死,车败马即奔”。宏观和微观只取一端不可取,只有还原论不行,同样的,只谈气化亦不成器。回到报告和片子的话题上,我跟学生讲述二者关系时,总是打这么个比方:就像给人介绍对象,你一句ta长的不错,这就是报告,照片就像是片子,长的不错具体鼻子什么样,眉眼如何,照片更直观,信息更丰富,但是仅此依旧无法完全认识一个人。

从人情世故上来讲,遇到这种情况直接告知让其带着病情资料来面诊,如果后续对方来面诊,正常诊疗即可,如果不来,也免去了麻烦。

0 阅读:73
唱唱说健康

唱唱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