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去世前,毛泽东手边都放着《古文观止》,这套书到底对毛泽东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通过《古文观止》里的《治安策》的作者贾谊得出。 毛泽东很喜欢贾谊,他还曾为贾谊写过《七律·咏贾谊》等诗。毛泽东晚年评价贾谊的文字里,满满都是他对贾谊的欣赏,他说:“贾谊写的《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 《治安策》为什么让毛泽东评价如此高呢?这篇文,不就是贾谊劝谏汉文帝要高瞻远瞩、防微杜渐地削弱各诸侯国的势力,以实现长治久安吗?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 然而,细究之下,当我们深入贾谊所生活的年代时,就将发现:贾谊开口所提的内容,太过超前了。当时的汉文帝和天下人都认为天下已安、天下已大治,而贾谊却居安思危,看到了国家可能面临的诸侯谋反、天下大乱的境况,并提出了解决之法。 贾谊的《治安策》,说到底是“上医治未病”,传统医学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三个层次,并认为:“治未病之病者为上医”。由此看,《治安策》的作者贾谊是上等谋臣。 在毛泽东看来,能治未病者,也是最厉害的人,他们需要从极其小的细节中,看到本质。毕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小地方开始发端,然后逐渐显著,最后大成或铸成大祸。 毛泽东是一个真正懂历史的人,他看《治安策》等等历史典籍,从来不局限于看人物力挽狂澜、看故事起伏跌宕,而是努力去看历史事件如何产生的,又何以会导致最终的结局。他甚至还会进一步以“代入法”去思考:如果我们深处其中,是否可以避免类似问题呢?毛泽东看《古文观止》,用的不是眼,而是心。 而看《古文观止》的所得,他在中共七大的结论中已经展现了,他说: “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 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这段话中的毛泽东已经洞悟了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预见的能力。 毛泽东的预见能力,体现在军事上,也体现在政治上。抗日战争时期,他写作的《论持久战》,准确预见了抗日的发展、结局;抗战即将结束时,他着手准备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武装起义,不也是预见吗?解放初期,他毅然大力组织反贪污、反浪费与反官僚主义,不也正是他的预见性的体现吗? 从本质上而言,贾谊也教了培养“预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别的,正是:居安思危!末尾,附上毛泽东为贾谊写的两首诗——其一《七律·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其二《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直到去世前,毛泽东手边都放着《古文观止》,这套书到底对毛泽东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个
李满谈过去
2024-01-29 12:25:46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