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九一八事变中国到底失去了什么?

简单来说,中国失去的不仅是一片富饶的国土,更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巨大的战争潜力,并被迫进入了长达14年的全面战争状态,付出

简单来说,中国失去的不仅是一片富饶的国土,更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巨大的战争潜力,并被迫进入了长达14年的全面战争状态,付出了数千万人伤亡的惨痛代价。

具体而言失去了以下这些:1. 领土与主权的完整丧失,整个东北地区的沦陷:在短短4个多月内,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三倍多的中国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这是对中国主权的公然践踏和肢解。中国在形式上和法律上彻底失去了对东北的控制权。

2. 巨大的战略资源与工业基础。当时的东北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富饶、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东北是“天下粮仓”,拥有广袤的黑土地,是中国最重要的大豆、高粱、小麦产区,失去东北使中国失去了一个巨大的粮食供应基地。

东北拥有全中国最发达的铁路网络、最大的兵工厂(沈阳兵工厂)、最大的钢铁厂(鞍山制铁所),以及丰富的煤、铁、石油、森林等战略资源。日本正是利用东北的资源,将其变成了侵略全中国和亚洲的“兵工厂”和后勤基地。这意味着,日本用中国的资源来打中国,极大地增强了其战争能力,而中国则失去了赖以抵抗的工业基础。

3. 战略纵深的丧失与地缘政治的恶化。占领东北后,日本获得了侵略华北、华东、乃至全中国的巨大跳板和前进基地。从此,山海关的大门向日本敞开,华北平原直接暴露在日军的铁蹄之下,为之后的“七七事变”和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东北的失守,与后来日本在华东、华南的进攻形成了对中国(特别是国民政府所在地)的钳形攻势,使中国在战略上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4. 国际信誉与应对时局的主动权。“攘外必先安内”的破产:事变发生时,国民政府正集中精力“围剿”红军,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主要指令由张学良下达,但其背后有国民政府的总体方针影响),寄希望于“国际调停”(国联)。然而,国联的软弱无力暴露无遗,日本的侵略并未受到有效制裁。这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及其他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也使得中国错失了在战争初期进行更有力抵抗的机会。九一八事变的轻易得手,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乃至世界的一次成功“赌博”。它极大地鼓励了日本国内的主战派,认为中国软弱可欺,从而一步步走向了全面侵华和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