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别再骂安检员了,你扔掉的充电宝可能真是一颗“空中炸弹”

笔者最近出差,在机场安检口看到一幕熟悉的场景:一位大哥涨红了脸,对着安检员嚷嚷:“我这充电宝好好的,凭什么不让带?”旁边

笔者最近出差,在机场安检口看到一幕熟悉的场景:一位大哥涨红了脸,对着安检员嚷嚷:“我这充电宝好好的,凭什么不让带?”旁边一个透明大筐里,已经躺满了各式各样被“遗弃”的充电宝,像个小型电子产品坟场。相信很多朋友都遇到过这种“人在囧途”的糟心事,心里免不了嘀咕几句。但笔者想说,在你抱怨安检太严、规定“一刀切”之前,不妨先看看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今年才过了一半,国内航班上已经发生了15起充电宝自燃冒烟事件。你没看错,15起!更别提国外釜山航空那架直接被烧穿行李架的飞机了。说白了,民航局这次下发“史上最严”的紧急禁令,禁止无3C标识、标识不清或被召回的充电宝登机,不是小题大做,而是被逼到墙角的无奈之举。因为我们谁也赌不起,那万分之一的概率,落在自己乘坐的航班上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为什么我们日常离不开的充电宝,会变成一颗颗“空中炸弹”?笔者认为,根源就两个字:乱象。第一个乱象,是生产环节的失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最近的抽查结果,简直让人倒吸一口凉气:149批次产品,不合格的竟然高达65批次,不合格率接近一半!这已经不是个别小作坊的问题了,就连罗马仕、安克、倍思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品牌,都纷纷因为电芯安全问题导致3C证书被暂停,甚至主动召回。这说明什么?说明整个行业从上游的电芯供应到下游的品牌组装,都可能存在巨大的安全漏洞。为了压低成本抢占市场,一些厂家用劣质电解液、偷工减料,把安全保护当成可有可无的摆设。这些产品在地面上用着可能还行,一旦上了天,面对气压变化和颠簸,就立刻原形毕露,变成一颗定时炸弹。

第二个乱象,是消费者认知的盲区。很多人买充电宝,只看容量大不大、充电快不快、价格便宜不便宜,对那个小小的“3C”标识却视而不见。殊不知,这个标识背后,是国家强制性的安全认证,是产品质量的最低底线。我们总觉得,一个充电宝而已,能有多大点事?这种心态,恰恰被那些无良商家所利用。他们生产的“工业垃圾”就这样大摇大摆地流入市场,最终流向了机场的安检口。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给个缓冲期?笔者看来,在人命关天的事情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缓冲期”。难道要等到真的出了大事,再来亡羊补牢吗?我们不妨看看其他国家,在航空安全问题上,国际民航组织的规定向来严苛,对锂电池的运输更是如临大敌。我们的标准不是太高了,而是过去太松了。

当然,一纸禁令确实给旅客带来了不便。机场设置的自弃、暂存、寄递服务,算是尽力在弥补了。但笔者认为,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机场的垃圾桶,不该是劣质工业品的最终归宿。我们真正要问的是,那条从黑心作坊到消费者手中,再到安检口的灰色产业链,何时才能被真正斩断?当监管的重拳能砸向生产源头,而不是仅仅拦在登机口时,我们的飞行才会真正告别这份来自充电宝的“心惊肉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