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在阿拉斯加的会谈结束了,双方关起门来谈了近三个小时,打开门后说什么协议也没签。
这是预料之中。
美国在会谈前发现传话的“特使”两头没说清楚,但会晤已经安排妥当停不下来,只好一直不断对外放风说要降低预期,便是为了给没有结果做铺垫。
美国说"遗留问题虽少但关键"、"非常顺利"且取得"重大进展",但具体内容没说,是说不出来还是不想说,不得而知。
俄罗斯同样委婉,说“更满意会谈本身而非结果"。
两边都是妥妥的外交辞令,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的确啥也没有,至少在关于俄乌方面的议题,没有任何结果。
不过,俄罗斯话里有话,什么叫“满意会谈本身而非结果”?
的确,相对于谈个结果出来,俄罗斯更满意去阿拉斯加见面。
本来最初的见面地点是打算去阿联酋,后来才突然改在阿拉斯加的。
阿拉斯加是美国的领土,俄罗斯总统踏上美国的土地,狠狠打脸了“孤立俄罗斯”,而美方隆重地铺上红地毯为粉碎“孤立俄罗斯”添上注脚。
谁看着最心塞?是乌克兰和欧洲。
明明这次阿拉斯加会晤,谈得是俄乌问题,乌克兰上不了桌,乌克兰背后的最大已经援助方欧洲也上不了桌。甚至和咱们这些看客一样,啥都不知道。
欧洲可是军援了几百亿美元了,榜一大哥上不了桌平不了事,只能坐冷板凳。
乌克兰没得到停火与和平,欧洲还得往外掏钱。
太心塞。
自从美国新总统上任后,俄乌问题上,欧洲被边缘化得厉害,这加剧了欧洲的"地缘政治的羞辱感"。
于是,会晤一结束,欧洲有领导人就喊,要推动组织“美俄乌”三方会谈——这底气明显不足,“美俄乌欧”都喊不出来。
聪明是聪明的,知道喊出来也实现不了,还容易被人嘲笑,索性只喊美俄乌,反正美俄谈不成,那下一步肯定是美俄乌了。
羞耻感事小,还有更让人害怕的。
欧洲担心美俄关起门来谈了三个小时又不宣布的具体内容里,可能有损害欧洲利益的交易,就算没有交易,那可能交换了意见。
乌克兰矿产协议签了之后,没啥油水了,再往西看看,欧洲这些地主家余粮还多得很呐。
谁都知道,欧洲无法独立应对俄罗斯的威慑,这就是痛点,好拿捏。
举个例子,假设美俄商量好唱双簧,俄罗斯拿着核武高超导弹啥的高调哇哇,那欧洲还不吓得赶快抱美国粗腿狂喊大哥。
喊完大哥平了事,口袋里的余粮势必少了不少,大哥高兴了,再去买点俄罗斯的石油,俄罗斯也高兴了。
唯一不高兴的,就是钱袋子瘪下去余粮少了的那个。
虽然欧洲不买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可美国咔咔买了不少,一直没间断。
再铺几次红地毯,大哥说不定就跟自己眼里的“大魔头”结成互助互惠了,那他俩要一转身,对付的必然自己。
欧洲的领导人不傻,必须想得到。
于是,欧洲各国领导人组团发表声明,强调"欧洲安全架构不能由美俄重新划分",乌克兰未来"不能由非乌克兰人决定",说白了就是为欧洲自身的生存权呐喊。
欧洲两难,继续援助乌克兰,乌克兰打不赢,不援助吧,乌克兰输得更快。
想主导跟俄罗斯谈判吧,各种制裁冻结的翻脸措施对付俄罗斯,跟俄罗斯早就崩了,俄罗斯都不搭理。
让美国主导谈判吧,又上不了桌,不上桌自然又害怕要遭算计。
欧洲是又焦虑又无力更害怕,花钱不是,不花钱更不是。
乌克兰加入不了北约,又不肯在领土上让步,俄罗斯继续慢悠悠向西突突,停火与和平遥遥无期。
欧洲在政治上陷入困局,一条道走到黑,容易撞南墙。
美国总统一换,政治路线也能随之一换,敌我矛盾或化解或趋弱。反观欧洲各国,能改路线的上不了台,能上台的继续走老路,矛盾始终存在,头大。
其实,欧洲只要横下心来,先忘掉对俄罗斯的恐惧,定力足够地坐山观虎斗,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到那会,大哥找小弟的时候,不但不要保护费,还要给车马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