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那些经常受困于不安和焦虑的人,对未来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他建议这种类型的人,可以尝试换一种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把目光聚焦在那些正在发生的事,处理好眼前的问题。
我就是这种人,经常是想得多,做得少,显然,我非常明白这个缺点,但我没有听从松浦弥太郎的建议,仍然把大把的时间花在纠结上,总想着什么都准备好了,再开始行动,结果自然是永远开始不了。
我的硬盘里放着一个文件夹,名字是“副业”,这个文件夹里还有十个小文件夹,每个文件夹的命名都不一样,分别代表着我计划过的每一项副业。
这些副业是我写了计划,琢磨很久才确定的内容,可惜的是,每个副业都因我觉得“时机未到”“细节还需推敲”而搁浅,几年的摸索,留给我的只有满屏的文件和一颗被“想”掏空了的心。
当然,我不仅在副业上只想不做,缺乏行动,我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工作上,我是很好的“挑活儿”专家,不是“干活儿”的能手,我对每项工作都是挑三拣四,我用“追求完美”“等待完美时机”当借口,来掩饰自身无能的恐惧。
洛克菲勒在《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第四章写道:“缺乏行动的人,都有一个坏习惯,喜欢维持现状,拒绝改变,我认为这是一种深具欺骗和自我毁灭效果的坏习惯。”
是的,每个人在决定一件事情是否开始时,心里或多或少有些担心、恐惧,都会面对到底要不要做的困扰。但“行动派”会用决心燃起心灵的火花,想出各种办法来完成他们的心愿,更有勇气克服种种困难。缺乏行动的人大都很天真,喜欢坐等事情的发生。
洛克菲勒在信中写道:“一切事情的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行动,你必须付诸行动,否则,即使你知道多少道理,也都将一事无成。”
真正厉害的角色,都是先找到最简单的行动模式开始做事,一边做一边修正。我恰恰相反,朋友经常用他的口头禅“晚上想的千条计,白天还是老主意”来嘲笑我。这句口头禅的意思,就是你想得多,行动少,想的多了,目标多了,实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越小,结果极有可能因为担心恐惧而产生拖延症,最后选择放弃。
大多数人都相信,要想获得成功,需要有完美的计划来做引导。事实上,再好的计划也难免有漏洞,最重要的是,不要等到完美时才开始,不要再用“寻找完美计划”作为不开始的理由。
心理学家彭凯平说过:"思考太多,行动就少了。"我们的大脑每天要接收成千上万的信息,职场、家庭、朋友、娱乐等等,每个信息都像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让人忍不住反复想象各种可能性。这种过度思考,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行动力,形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普遍困境。
我们习惯在行动前,要制定详尽的计划表,预设所有可能出现的障碍,甚至反复模拟可能会出现的不同场景,这种看似严谨的行为,实则暗藏危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由此产生。更恐怖的是,你不断地在思想上做加法,行动上就越可能做减法,这种思考方式会形成一个循环,最终毁掉你。
破局的方式就是“做”,只有“做做做”之后,你才会细化问题并制定计划,然后一件一件事情去完成。
人生就是一场伟大的战役,要想获得胜利,你需要行动,再行动,永远行动。当你把精力投入到“下一步”时,“如果失败”的噪声自然减弱,你的心自然就静了。你不再追求完美,你明白无论你计划得多么周密,实际过程总会有偏差,那么你又如何保证自己,一定能够做到最好呢?如何做到最好,洛克菲勒给出了极其精辟的见解:“要想吃掉大象,就要一口一口地吃。”
“现在就去做”是洛克菲勒写给儿子最重要的建议之一,他不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洛克菲勒,而是为了对得起那个“想变得更好”的自己。行动解决内心的焦虑,远胜于任何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