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03岁杨振宁和49岁翁帆:相差54岁的婚姻,已携手走过20多个春秋

偶尔,走在清华园的小路上,103岁的杨振宁会停下脚步。他抬起头,望向深邃的夜空。星光依旧璀璨,就像80多年前那个夏夜,他

偶尔,走在清华园的小路上,103岁的杨振宁会停下脚步。

他抬起头,望向深邃的夜空。

星光依旧璀璨,就像80多年前那个夏夜,他和邓稼先、杨振汉趴在屋顶上看到的那样。

只是如今,身边的伙伴早已换了模样。

49岁的翁帆轻轻挽住他的手臂,晚风拂过两人的白发与青丝。

这段相差54岁的婚姻,已在岁月中静静走过20多个春秋。

时间从来不喧哗,却早已给出了最温柔的答案。

01

1922年10月1日,安徽合肥杨家大院里传来一声嘹亮的啼哭。

数学教育家杨武之抱着刚出生的长子,为他取名“振宁”。

谁也没想到,这个婴儿未来会成为比肩牛顿、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巨匠。

出生10个月后,杨武之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数学。

在那个通信不便的年代,4岁的杨振宁就跟着母亲认字。

到5岁时,他已经能认出3000多个汉字,比同龄孩子提前走进了文字的世界。

1929年,7岁的杨振宁跟着学成归国的父亲搬进清华园。

那座200平米的四合院,成了他童年最温暖的港湾。

冬天,他和小伙伴去荷花池溜冰;夏天,就带着弟弟爬上屋顶看星星。

每到周六,他总会跟在父母身后,去大礼堂看电影。

因为聪明又爱说话,大人们都叫他“杨大头”。

父亲的书架是杨振宁最爱流连的地方。

弟弟杨振汉后来回忆:“我也不知道他看得懂看不懂,只是觉得他本事很大。”

那些英文和德文的数学书籍,尤其是哈代的《数论》,在旁人看来枯燥无比,却让杨振宁着迷不已。

12岁那年,这个少年竟说出了“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的“妄言”。

而父亲杨武之在他的照片上写下“振宁似有异禀”,早已看出儿子身上不凡的天赋。

02

1937年,卢沟桥事变打破了清华园的宁静。

15岁的杨振宁跟着家人踏上南迁之路,经湖南、广西辗转到昆明。

在由清华、北大、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大,他度过了7年本科与研究生时光。

当时的联大校舍简陋,却群星璀璨。

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饶毓泰这些物理学大师亲自授课,为他打开了科学的大门。

杨振宁最初考入化学系,得益于梅贻琦“通识为本”的办学方针,他顺利转到物理系。

父亲杨武之此时不再坚持“慢慢来”,开始亲自教他高深的数学知识。

哈代的《纯数学》、迪克逊的《现代代数理论》,还有集合论、群论,这些知识深刻影响了杨振宁后来的科研风格。

“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学的优美和力量。”杨振宁后来这样回忆那段时光。

1941年,他的毕业论文《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正是在父亲和吴大猷的引导下完成。

这为他日后在对称性原理领域的突破埋下了伏笔。

1944年,22岁的杨振宁获得硕士学位,在西南联大附中任教一年。

工作间隙,他总跑到物理系和教授们讨论问题。

那时的他一心向学,完全没注意到班上那个叫杜致礼的女孩。

命运的丝线,早已悄悄缠绕。

03

1945年夏天,杨振宁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踏上赴美求学之路。

他先从昆明飞到加尔各答,等待三个月后,才登上“斯图亚特将军号”运兵船前往美国。

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当年有200名研究生入学,杨振宁的物理水平很快脱颖而出。

美国同学回忆:“一次物理考试,我们花了1个小时才做完,杨振宁只用10分钟就离开了教室。”

但这个理论天才却在实验课上屡屡碰壁。

实验室里流传着“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的笑话,同学们甚至叫他“爆炸杨”。

杨振宁在给好友的信中沮丧地说:“我虽然努力,可是好像并没有做实验的天赋。”

关键时刻,导师泰勒点拨他:“你不一定要坚持实验物理,你也可以进行理论物理。”

这次转向,成为他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1948年,杨振宁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

在这里,他见到了69岁的爱因斯坦。

尽管爱因斯坦已退休,却仍每天坚持步行两公里到办公室工作。

“和爱因斯坦共事过”,成为杨振宁一生的骄傲。

1952年,爱因斯坦让助手邀请杨振宁讨论论文,这位青年物理学家紧张得几乎无法集中注意力。

多年后想起那次会面,他依然清晰记得爱因斯坦温柔的话语。

04

1949年圣诞节,普林斯顿的一家中国餐馆里,杨振宁意外遇见了杜致礼。

这位他在西南联大教过的女孩,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

“我早到或者迟到,都将错过与她相见的机会。”杨振宁后来感慨这是命运的安排。

爱情悄然降临。

每个周末,他都会坐火车去纽约看杜致礼。

当普林斯顿研究所希望他留下时,他毫不犹豫地签了五年合约:“我留下完全是因为杜致礼。”

他甚至在论文后记里公开表白:“最后我还是决定留下,因为我正在同杜致礼小姐谈恋爱。”

1950年8月26日,28岁的杨振宁与23岁的杜致礼在普林斯顿教堂结婚。

婚后第四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共同提出“杨-米尔斯理论”。

这个后来被称作“跻身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工作之列”的理论,当时却看似与现实毫无关联。

杨振宁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对称性出发,大胆探索基本力的规范理论。

他证明了对称性不仅是自然的美学,更是宇宙运行的深层规律。

这项超越时代的发现,直到20年后才结出硕果,成为弱电统一模型、量子色动力学乃至标准模型的基础。

05

在普林斯顿,杨振宁遇到了另一位华人天才——李政道。

比他小4岁的李政道同样来自西南联大,两人很快成为学术上的最佳搭档。

他们每周互访,用中文热烈讨论物理问题。

同事们常常看到两人在草坪上“扯着嗓子争论,激动起来用手在空中计算”的场景。

1956年,他们共同提出“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彻底改变了物理学界的认知。

当时科学家发现θ和τ两种介子性质相似却衰变方式不同,杨振宁和李政道大胆断言:它们是同一种粒子,只是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就像镜子里外的粒子衰变方式不一样——这个看似简单的发现,震动了整个物理学界。

1957年,35岁的杨振宁与31岁的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颁奖典礼上,这对年轻的华人科学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此后几年,他们合作撰写了32篇论文,从粒子物理到统计力学,成果丰硕。

两家人相邻而居,周末一起看电影、吃中餐,孩子们也一起玩耍,堪称科学界的佳话。

遗憾的是,1962年两人的合作突然终止。

关于分歧原因,杨振宁后来形容为“痛苦远超过一次离婚”,李政道则称之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

尽管如此,他们共同奠定的科学基础,至今仍在滋养着物理学的发展。

06

1971年,离开祖国26年的杨振宁终于踏上归途。

当年他本想在大儿子出生后回国,却因美国政府的禁令受阻。

回国名单上的第一个名字,是邓稼先。

这两位清华园长大的好友,年少时一起爬树、弹玻璃球,后来又同赴美国深造。

如今,一个是诺贝尔奖得主,一个是“两弹一星”元勋。

见面时,杨振宁忍不住问起心中的疑惑:美国报纸说有位美国女科学家寒春参与了中国原子弹研制?

邓稼先回答:“我认为没有,但我需要确认一下。”

第二天,在上海的宴会上,杨振宁收到了邓稼先的信:“寒春确实没有参加过我国任何有关制造核武器的事。”

信的末尾写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看完信,杨振宁激动得泪流满面,不得不离席平复情绪。

2021年,在清华举办的百岁华诞学术研讨会上,杨振宁对着全场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这以后50年是符合你瞩望的。”

此时,邓稼先已去世35年。

这句跨越时空的回应,让在场所有人动容。

07

2003年,杨振宁的妻子杜致礼因病离世。

81岁的他回到清华园,住进胜因院的二层小楼,取名“归根居”。

在此之前,75岁的他曾因心脏问题做过搭桥手术。

术前他写下遗嘱,醒来后却笑着给家人画了个微积分符号,表示自己清醒如常。

杜致礼去世后,杨振宁说:“我计划找一个人过日子,我不是太喜欢一个人很孤单地这么走。”

命运再次安排了一次相遇。

1995年汕头大学的华人物理学大会上,大一学生翁帆曾接待过杨振宁夫妇。

多年来,她一直保持着节日问候的习惯。

2003年,得知杜致礼去世后,正在读研的翁帆写信慰问,两人渐渐从朋友变成恋人。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决定结婚。